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把群众文化根植于百姓沃土,让演员愿意演百姓喜欢看——
群众文化如何才能“火”起来?贺兰县文化馆馆长贾刚总结说,关键是要解决好愿意演和喜欢看的问题。
5年来,贺兰县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将群众文化根植于百姓沃土,这些问题对于贺兰县而言已不再是问题,一组数据足可说明:从2009年到2014年,民间文艺社团从最初的7支200多人发展到2014年的33支1900多人;2014年,县级文艺社团送戏下乡300场,民间文艺社团乡村文艺演出500场,平均每个村和社区演出10场;2014年文艺演出观众累计达30多万人,意味着每个贺兰人至少看过一场演出。
强基础群众文化有土生根
1月21日,在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15社,记者发现一处与众不同的院落:粉刷一新的院墙上彩绘着梅兰竹菊,不时有悠扬的板胡声从墙里传出,院内空地全部硬化,房间内摆放着乐器、书架等。贾刚介绍说,这是去年新建的20个文化大院中的一个。
拉曲的是72岁村民王树仁,而他演奏的是半个月前文化大院负责人贾学忠创作的数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方向》。王树仁说他从年轻时就喜欢拉板胡,但都是自己拉给自己听。现在,每天都有50多位村民来到文化大院,或跳广场舞,或排演节目。“大家在一起,越拉越起劲。我们现在已经排了十几个节目了,春节时我们还可以到周围演演。”王树仁说。村民岳淑萍也说文化大院建得好。这些年岳淑萍觉得自己越过越年轻了,因为跳广场舞激活了她的文艺细胞。然而,原来跳舞场地在一个丁字路口边的空地上,她常常担心安全问题。在文化大院,安全问题解决了,而且按照规划,院内将加设电影放映室及卡拉OK室,跳舞场地还将安装彩灯,将来在文化大院就能看电影、唱歌、跳交谊舞了。
然而,建设文化大院只是贺兰县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设施设备的一个方面。此外,贺兰县还新建了3个社区流动舞台、5个农村舞台、10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等。
育人才群众文化向参与型转变
1月21日,常信乡文化站站长殷红霞在电脑上翻看常信乡文化艺术协会奖牌照片,48张奖牌照铺满电脑屏。然而,2009年作为常信乡唯一的文艺社团,社团成立时仅有20多人。现在,常信乡有1个协会、5个农民演出队,演出的节目获得过区、市大奖,部分草根演员也被当地群众所熟知。殷红霞说,这些成绩与贺兰县对民间文艺骨干的培育分不开。
这两天,常信乡文艺协会正忙着“备战”春节期间的农民文艺汇演,县文化馆的两位专干天天来给节目“把脉问诊”。殷红霞说,每年冬闲时县文化馆的专干都会到文化站辅导20天。不仅如此,夏天时,县文化馆还会在县城邀请大专院校老师,对民间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而这些培训是他们演出越来越专业的原因,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有了培育村级文艺社团的能力。去年,常信乡民间文艺社团共演出132场,值得一提的是,半数以上都是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