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学校研发课程 理顺机制突破壁垒
本报记者 焦 雯
博物馆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一转变同时体现在政策层面。据悉,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中,社会教育评分比重很大,而对于一级馆的考核,社会教育评分更占到50%,并且要有定量定性的分析,这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新年前夕,15名北京史家小学的学生在国家博物馆体验了生动的一课:听解说员姐姐在展厅里的悉心讲解,由学校老师带领交流分享心得并进行体验活动——刻甲骨、铸金文、写小篆。一上午的快乐时光很快过去,孩子们意犹未尽——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共同研发的新课程《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以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与学校教育实践紧密贴近的同时,也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带来了可能。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前往国博观摩了这堂“青少年教育活动课程示范”。“感觉非常好,这些课程既有知识导入,又有动手实践,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都很紧密,可以锻炼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回去以后我们也可以借鉴。”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观摩另一堂名为《重走丝绸之路》的课程,体会同样深刻,孩子们制作寻宝地图、参与壁画制作、体验贸易往来的热闹场景,一度让她产生了参与其中的渴望。
“在这儿能看到国宝,听到讲解,有体验,能动手,还有展示,既学到知识,又不拘泥于考试,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跟老师说‘我爱国博’‘下次还来国博上课’。”北京史家小学教学主任郭志滨表示,正是孩子们的积极反馈,推动他们与国博共同研发课程。据了解,《漫步国博史家课程》的开发工作,目前已完成全部32个单元38个课时内容的开发,预计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
“在博物馆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创新,搜集和汇总信息的能力都很有好处,还可以尝试将各个学科打通学习。比如到故宫,可以由相应学科的老师分别讲述故宫楹联中的文字之美、建筑中的数学之美等。”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80%的学生是打工者子弟,校长徐卫不仅将博物馆看作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看作是打开学生眼界、增强孩子自信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提倡建立不设围墙的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如北京市教委开展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就是鼓励孩子们进文化场馆、进农场、进企业,走到广阔社会中去。2014年底课改中更是将综合实践课比重提升至10%。”北京市教委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高付元表示,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步发现,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最典型、资源最丰富、契合度最高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是更具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机构。
据了解,2013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较上年增加299家;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近7亿人次,同比增长13.1%。这意味着,国内几乎每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诞生,而免费开放时代也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