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郑州电视台第三频道播出的“共同的我们”——郑州市文化志愿者主题文艺晚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是一群表演二胡合奏的盲人儿童。
这些盲人孩子来自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如今能在舞台上演奏欢快动听的曲子,离不开文化志愿者们长期无私耐心的辅导。
近年来,郑州市文化志愿者扎根基层,已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郑州市有文化志愿服务队300余支,4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仅备案在册的就有7000多人。
1
授人以渔满足群众需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郑州市积极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送文化到基层”,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走进”了社区、学校、部队、企业、农村、敬老院、福利院。
2014年12月中旬,在中州大学一间排练厅里,刚刚下课的陈佑祺和同学们一起练起了合唱,她们要为近期的志愿服务做准备,特意请老师指导编排了节目。
陈佑祺所在的三叶草艺术团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志愿者分中心。除了每月平均三四次的志愿活动外,她和队友们每周末还坚持到惠济区文化站做定向志愿服务,为那里的学员义务培训合唱。
“我们学的就是声乐表演,既可以学以致用,又能帮助他人,这真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陈佑祺说。
如今在郑州,像陈佑祺一样的众多文化志愿者活跃在一线,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每年的春节期间民间文艺展演、群众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群星奖大赛、节庆晚会、庆典展览展示等大型公益文艺活动中,都能看到文化志愿者活跃的身影。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有文化志愿服务队300余支,4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仅在册备案的就有7000多人,形成了以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为龙头,各县(市)区分中心为基础,大中专院校分中心为补充,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的管理、运行体系。
为将更多艺术人才送到群众身边,郑州市群艺馆每年为文化志愿者和基层文艺团体及文艺骨干提供舞蹈、曲艺、声乐、模特、摄影、书画、手工艺、豫剧折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门类的培训班近百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郑州市注重将优秀文化“种”在群众中,组织志愿者以“公益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为基本载体,到社区、农村为基层群众开展专题讲座和文艺辅导,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起到了“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效果,让群众在活动中唱主角、受教育,从而推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树立品牌吸引社会力量
以李光森、李小社为代表的舞影秀文化志愿者分中心,是志愿团体依托企业的典型。“有梦想,你就来”,是该志愿者分中心的口号,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行业怀揣志愿梦的艺术爱好者。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灯光璀璨的晚会现场、人群聚集的广场之上、偏远地区的村庄之中、盲聋哑学校的校园里……为不同层次的群众带去专业授课,并带领学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级的各项文艺活动,多次获得全国奖项。
长期以来,郑州市注重拓展服务阵地建设,树立公益品牌,吸引了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专业舞蹈老师、文化志愿者赵力民根据郑州市形象歌曲《大美郑州》编创的广场舞,既具有健身性、娱乐性,更具有艺术性和表演性,一经推出即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并被选为2014年郑州市“群星奖”广场舞比赛的规定舞蹈。
据介绍,郑州文化志愿服务还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将不同地域文化“引进来”。去年下半年,郑州市文化志愿者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为边疆百姓送去文化大餐;承接国家大剧院的志愿服务走基层演出,将优质文化资源引进来,将高雅艺术送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