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文化惠民活动多姿多彩

来源: 贵州日报

每天傍晚,赤水市河滨广场上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响起,一台台精彩的花鼓戏等民俗演出将文化大餐送给群众。街头巷尾的广场上响着欢快的音乐,有人健身,有人跳舞,文体活动室有人借阅图书,有人打乒乓球,和谐图景演绎着绿色的畅想,浸润出新的希望……

在遵义市各地城乡,像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遵义市坚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引领文化发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快了文化惠民步伐。

以惠民为核心全力发展“大文化”

2013年,遵义市获文化部、财政部首批授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理念深入人心,穷地区也要办大文化。在遵义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盘子”里,文化发展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政策保障上突出一脉相承,锻造出“政策链”。历届市委、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路径”,形成了目标明确、一脉相承的公共文化建设路线图。2011年到2014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遵义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关于充分发挥文化品牌对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关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常态化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政策文件,对照标准、提速建设,从软件和硬件着手,安排和推进了50多个重点文化项目。这一系列工作,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

人才上突出多元发展,打造了“人才链”。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千方百计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打造“专业队”,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努力实现未来每一个文化领域都有领军人物的目标;培育“乡土队”,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乡土人才使用培养体系,对县乡村三级2500余名文化工作者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实现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壮大“预备队”,壮大文化志愿者等文化力量,培育一批业余文艺骨干、乡土文化新星和特色专业人才群体,在组织上引导、在培育中提升、在活动上支持,让文化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资金投入上突出逐年递增,保障了“活力链”。建立“递增式”财政保障机制,始终突出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主导地位,每年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制定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年初排资金、每季抓评估的工作机制。近两年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活动,累计数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重要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遵义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导向,做实、做好、做靓示范区。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广覆盖,做实示范区。

实现文化活动种类多、参与广,做好示范区。

推动文化品牌活动引领常态化、体系化,做靓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