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据悉,《意见》就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多方面部署,其中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专栏作家祁述裕及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张祎娜认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立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协调机制,本质上是对现有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解决相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通过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目标是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全社会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的协调并举

很长时间里,党委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同一层级的不同管理部门各搞一套,自成一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教育网、远程教育网、数字农家书屋等就因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而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造成重复建设。二是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封闭式运行。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很少考虑整合公共文服务资源。以公共图书馆为例。目前,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仍然遵循每级政府建设与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分级建设与管理体制,这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多级建设主体和多级管理主体的现状,严重影响图书馆之间共享资源,以及跨行政层级、跨区域组织体系的形成。总之,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因此,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让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部门形成合力。一是在国家层面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为平台,由文化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2014年3月19日,召开有关部委会议,明确文化部牵头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这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与以往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不同,此次出台的《意见》的一个亮点和突破之处就是全文贯穿了坚持共建共享这一原则,不再像以前的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文件着眼于以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部门为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行切块分割,各做一摊。这本身就代表协调机制运转的成效。二是强调基层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意在强调突破部门界限,着眼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的积极性,劲往一处使,形成各个管理部门优势互补的协调并举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