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面向打工子弟的北京同心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演唱的《卢沟谣》作为开场节目,以清脆纯净的嗓音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近日,由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打工春晚北京场节目选拔在朝阳区文化馆举行。自2014年9月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来,2015打工春晚组委会已收到全国各地工友报送的100余个节目,并已于2014年11月先后在北京、深圳组织了两场选拔活动。
从社区自娱自乐到全国选拔节目
2015打工春晚以“沟通、团结、梦想”为主题,特设大地民谣、摇滚迷笛、工人诗歌3个板块,经过3场选拔,将有60余名打工者及其子女带来20余个精彩鲜活、与劳动主题相关的节目。
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打工春晚今年已是第4届。打工春晚活动创始人、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还记得,2012年1月8日,首届打工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皮村的社区剧场举办,当时的舞台只有十几平方米,参演节目主要是社区工友自编自演的歌曲和舞蹈。
3年来,打工春晚的舞台大了,范围扩展至全国;表演形式更加丰富,报送作品数量也增长到今年的百余件;评选机制逐渐完善,此次选拔不仅有4位专家评委,还特邀10位工友担任大众评审,并且先后得到朝阳区文化馆、陕西农林卫视、乐施会等单位和机构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发展,孙恒坦言,打工春晚倡导尊重劳动价值,展现工人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所有节目均由一线劳动者自编、自导、自演,真实反映当下中国打工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感,为千万工友送上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让社会大众听到了工友们的心声,这就是打工春晚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主要原因。
给工友一个发声的舞台
“打工春晚不只是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要发出工友的声音,表达打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本届打工春晚总导演许多表示,参选的许多作品兼具故事性与深度。如在此前的选拔中,广东东莞“非典”工友街舞团表演的舞蹈《青春流水线》,“90后”新生代工人用街舞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由深圳“工厂五角星”乐队自己编创的歌曲《工作8小时》,唱出了工友们希望能有多一点时间发展自身能力的愿望……
演出中,演员们的才艺令人惊叹,所传达的内容也让人感动、深思。小品《我要上打工春晚》讲述了热爱表演的厨师与小区保安两人一起参加打工春晚的趣事。厨师杨华、保安解胜凯两人可谓本色出演,因喜剧相识的两个年轻人多才多艺。他们坦言,痴迷于喜剧是因为“不仅能娱乐自己,更能使别人开心”。不仅是表演,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态度也令人尊敬,解胜凯在表演中对自己工作的诠释——“不坑爹,不啃老,保一方平安”,赢得了现场阵阵叫好声。
第一次登台表演的北京同心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紧张得直抹汗。“爸爸呀妈妈,你们还好吗,你们想我吗?爸爸呀妈妈,我会做饭了,别走了好吗?”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的《想念》,触动了现场工友们的内心。这16个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这场演出,他们已经准备了两个多月。合唱队指挥、朝阳区文化馆业务干部易婷说,这些孩子都是小学生,从识谱、音准开始学起,能到今天的水平,孩子们的热情、坚持令人感动。
小品《四十年女工梦》由北京木兰文艺队演绎,这个由女性打工者组成的民间文艺团队,通过描绘不同年龄段打工者的状态,纵向反映出几十年来工友们的梦想和处境的变化。木兰文艺队的负责人齐丽霞说:“对我们打工者而言,这个舞台不仅能进行自我展示,更重要的是能发出打工者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