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故宫特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故宫博物院的2014年单霁翔

单霁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谈到“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2014这一年,国人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宫博物院也树雄心、立壮志,胸怀“故宫梦”,立志“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正如新华社今年1月发表的《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所言,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饱含深厚感情,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总书记率先垂范的感召下,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重要文物抢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文物执法力度强化等文物保护工作阔步前进的大形势下,故宫博物院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探索故宫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道路,并承担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故宫在北京、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文化影响力。

平安的故宫 永远的故宫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跨越多个时代,并将迈进下一个600年。故宫博物院作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仅立足于当代观众的利益,还关切子孙后代的利益,秉承“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宗旨,着力推进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两项重点工程。

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被称为“百年大修”,举世瞩目,意义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向古建筑更为密集的区域推进。2014年,工程又取得重大进展。慈宁花园修缮工程、宁寿宫一区保护修复工程、英华殿区维修工程等7项工程竣工,午门雁翅楼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宝蕴楼修缮工程等6项工程顺利推进,不仅保护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为未来扩大开放面积、提高展藏比例奠定了基础。

大修工程不可能实现一劳永逸,古建筑日常保养工作常态化是永葆紫禁城“肌体”健康的必要举措。这一年,故宫博物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所有区域的屋顶除草、残破墙面的保养、太和门区域地面砖的挖补,以及御花园石子路面修复等工作。这些工作同大修工程一道,让紫禁城逐渐恢复昔日皇宫庄严、肃穆、辉煌的风貌。

“平安故宫”工程比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关注的范围更广,除了古建筑群的安全以外,180余万件(套)藏品的安全和每年约1500万观众的安全也为其所关切。立项一年半,“平安故宫”工程组织领导、专家咨询机构成立,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等7个子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为积极参加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故宫博物院根据藏品保管实际,启动藏品三年普查清理工作,延续和深化第5次(2004年—2010年)文物清理工作。这不仅利于可移动文物的保管,还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学术的故宫 独特的故宫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涵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文物所承载的文化,“破译”其所蕴涵的精神,是博物馆学术机构的职责与使命。

2014年,故宫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古建筑研究所、宫廷戏曲研究所的先后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故宫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教授杰西卡·罗森等4位学者作为首批顾问的加盟,进一步提升了故宫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而在学术研究上,故宫研究院也可谓成果初显。一方面,其所发布的近几年将开展的十余项科研与出版项目在学术界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对今后文物博物馆界从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另一方面,其下设的考古研究所在故宫新发现三处重要古代建筑基址。

故宫学院与相关机构合作后可谓如虎添翼。与苏州合作建立了故宫学院(苏州);受国家文物局委托,面向全国文物博物馆业界,开设明清瓷器鉴定培训班(提高班)、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及木作营造技艺培训班、中德博物馆管理培训班和陶瓷藏品保护与修复培训班。另外,面向员工举办了满文初级、中级培训班,面向公众的“故宫讲坛”年内又举办了27场。故宫学院在院内、业界、社会、国际都获得了良好口碑。

故宫博物院还致力于建设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传承国家基地、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和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建设。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故宫建立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这是继古陶瓷保护研究基地后的第二个建立于故宫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目前已引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宫廷家具文物修复、车马轿舆类文物修复等11个文物修复工作室,保护修复了400余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