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成为泸溪学生必修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讯 近日,湖南泸溪县思源实验学校被授牌“非遗”传承学校。这是该县第一所授牌的非遗传承学校,学校近年来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校园特色文化相结合,有效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中的普及。据悉,目前该校开办了传统戏剧“辰河高腔”、传统工艺“踏虎凿花”、传统舞蹈“跳香”与传统体育踩高跷、滚铁环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班,相关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

被誉为“湘西南大门”的泸溪有着深厚的民族和民俗文化底蕴,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留地,屈原流放期间的栖住地,沈从文解读上古悬棺之谜的笔耕地。该县目前共有盘瓠与辛女传说、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苗族挑花、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项目6个,州级项目13个,县级项目107个;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5名,州级11名,县级57名。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泸溪相关部门明确: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教育抓起。为此,该县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全县范围内开启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活动。

2012年,泸溪县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班级——“踏虎凿花班”在该县职业中学成功开班,由踏虎凿花传承人邓淑芳老师亲自授课,该校40多名学生踊跃报名学习踏虎凿花。随后,在该县文广新局的努力下,武溪小学、白沙中学等13所城乡中小学开办了非遗项目课程,共有2.6万多名学生接受民族民俗文化教育,“非遗”及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全县城乡学校的必修课。该县文广新局局长李玉梅表示,今后将长期坚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