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乡村建设的“和美”因子
姚静松 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
2014年12月25日晚,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农民文化乐园内,200多名村民在此集聚,除广场舞爱好者外,还有下棋、拉二胡、唱歌、读书看报的……各个活动室都“满员”,这样热闹又祥和的场面,每晚都能在全省的各个农民文化乐园上演。
拥有4000平方米活动场所的幸福村农民文化乐园是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于2014年建成。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安徽自2013年以来积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1296个美好乡村示范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也随之启动规划、建设。目前,100个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相继建成。记者日前走访了安徽12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同时也是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发现文化正在安徽乡村无声而强韧地发挥着作用。
幸福村村支书杨龙和说,农民文化乐园增强了村一级的文化服务能力,村民喜欢到这里玩、乐,使美好乡村更加名副其实。
杨龙和的话在其他村得到了证实。在怀远县涡北新城区何巷村,村副支书方清保说,何巷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2万余元,生活较为富裕,但以前文化生活很缺乏。去年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后,立即请来剧团连演35场地方戏,不间断举办文体活动。村民们说,如今的日子过得像做美梦似的。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歙县棠樾村,有村民说,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民文化乐园把咱们村的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有滋味了。
在安徽,文化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乡村的面貌。2014年,包公故乡肥东县从文化发力助推美好乡村建设,不仅把惠民演出送到了全县331个行政村约60万村民的家门口,还发动每个村写村史、设计村徽、提炼村训,因地制宜建设了文化广场、舞台、长廊和文艺队伍。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高彬说:“我们发现,农村中互敬互爱的多了,扯皮捣蛋的少了;吹拉弹唱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他认为,乡村文化的复兴是孕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手段。
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也在界首市王集镇李彬庄村得到了生动体现。李彬庄村杂技魔术代代相传400余年,然而以往村民常为丁点利益大打出手。村支书李从喜告诉记者,是文化改变了李彬庄村。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少数村民靠祖传的杂技魔术外出演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受到鼓励,外出演出的村民越来越多。到了本世纪初,村民开始组建民间剧团,全村如今已有各类民间剧团17个,139户村民中有78户和演艺行业有关。李彬庄村成了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村。该村已举办了4届杂技魔术节,每届杂技魔术节都要持续十天半个月,把周围的农民都吸引来了。同时,业余戏曲擂台赛等演出活动在这个村已经屡见不鲜,每年重阳敬老活动和全村好媳妇好婆婆评比表彰大会,以及重要节庆,村里都要举办文艺演出。李彬庄村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魔术、演艺已经成为该村与花卉、蔬菜种植同样重要的支柱产业。
李从喜说,李彬庄自从文化活动兴起后,风气变了不少:打架已经杜绝,赌博、迷信、非法宗教活动没有了市场,克己奉公、互敬互爱蔚然成风。村民李少田患了白血病,许多村民解囊捐助。有的村民或劳力不足、或外出演出未能及时归来,别的村民就主动帮他们收割庄稼。村里没有出钱雇保洁员,但近百名村民自觉担任了清洁工。修路、建门楼等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也都主动捐款。
绩溪县仁里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极具个性之美和人文之美。有着1470年历史的仁里村,程颐、程颢、陶行知、胡适等古今文化大家曾在这里活动,自元代以来,曾有过翚阳书院、石泉书院、龙峰书院、柳庄书舍等13所书院,村里还留存3个古祠堂、25口古井,有明清徽商一条街和多处国宝级古建筑。仁里村代代相传徽州民歌民谣,流传花朝会(赛琼碗)、抬花轿等民俗活动,是一个极具徽州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
仁里村美好乡村示范点和农民文化乐园几乎同步建设,建设过程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过程,仁里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一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在该村农民文化乐园思诚堂,春节祈福迎新、儿童开蒙、重阳敬老、国庆庆典、大学新生入学或参军入伍送别等庄重仪式都在此举行。村民们说,正是文化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存的地方原来有着如此非凡的魅力,而在此进行旅游开发的洪经理说,2013年到此地旅游的游客已达7万人次,大多数游客是被这里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来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20多位安徽县、乡、村干部和村民都认为,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建设美好乡村的“和美”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