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讯(文勇冯良震特约记者费伦锋)瑞昌剪纸、竹编和采茶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瑞昌市文化馆组织制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长期规划,不断加强政府在传承保护非遗领域的力度。同时,坚持走产业化发展新路,借助市场化手段,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精品创作,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田园文化产业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剪纸作品的民营企业,汇聚剪纸老艺人10余名,年生产销售各类剪纸精品2000余幅,九江市政府还把瑞昌剪纸指定为“九江旅游特色商品”,大力支持瑞昌剪纸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瑞昌市竹编工艺历史久远,在省级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的努力下,凭借精湛的竹编技艺,投资创办竹编厂,多次参加广交会,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他制作的花钵花篮、飞禽走兽、礼品盒等100多种竹编工艺品已经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瑞典、希腊等国,年产值超百万元。
2014年6月25日,正值农历五月十八,瑞昌市范镇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在集镇长河边放荷灯,送龙船下水,他们划龙船、跳龙舞、唱孝歌,追思已故亲人,倡导孝亲敬老,让流传百年的古老民俗重放异彩。范镇荷灯节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两百多年前,由于连年战乱,局势动荡,当地村民被征往远方服役。几年后,服兵役的迟迟未归。为寄托对他们的思念,家乡亲人们便在他们出征的那一天(五月十八),亲手扎起了一盏盏荷灯,伴随龙舟下海,为远方的亲人送去祝愿,盼他们平安归来。后来,放荷灯的习俗也延续了下来,并逐渐形成惯例为“荷灯节”。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村民自发组建协会,每年举办荷灯节,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民俗。
2014年,该市文化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走访民间老艺人,现场拍摄影像、收集整理剪纸、竹编、采茶戏、秧号、荷灯节、牛歌等“非遗”项目实物资料,充实“非遗”资料库。整理编纂了《瑞昌民间歌曲集成》,收录瑞昌民歌263首。《瑞昌牛歌》被列为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瑞昌市依托“非遗”传习所、剪纸基地等阵地常年免费开设剪纸培训班,启动剪纸艺术普及教育计划,培训后备人才。为了更好地推动瑞昌剪纸的传承和发扬,目前,由剪纸老艺人冯隆梅、冯亚兵父子共同编著的《瑞昌剪纸教程》一书成功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瑞昌剪纸在教学与传承上更加规范、科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接待了50余名来自德国、美国的外籍华人师生,由国家级剪纸传承人现场表演授课,让其现场感受瑞昌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开展剪纸展览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共组织“剪纸进校园”主题活动2次,免费赠送《瑞昌剪纸教程》200余本,3000名师生参观了展览,培训学生1000多人次。组织剪纸传承人深入街道社区村组,为剪纸爱好者现场示范并讲解剪纸技巧,培养剪纸艺术传承人。积极开展交流展演活动,展示“非遗”保护成果,精心组织了40余幅剪纸精品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节,6幅作品获奖。
通过组建展馆、编制教材、对外交流、免费培训、产业带动等形式,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力度,瑞昌市全力打好“非遗”保护牌,组织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非遗专题博物馆,收藏老艺人创作的非遗实物3000余件(幅),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瑞昌剪纸、瑞昌竹编),省级3个(采茶戏、秧号、荷灯节),九江市级1个(牛歌),瑞昌级8个(浪子踢球、丝弦锣、百花帐、地盘舞、龙船鼓、鼓书等),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九江市级6人,本地非遗老艺人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