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朱玮报道)设施完善的文化站,让群众尽享文化带来的欢乐;农家书屋的建立,让农牧民闻着书香赚钱;文艺汇演,燃起群众唱歌跳舞的激情……行走在克州的城镇和乡村,文化特色建筑、手中的民族乐器、姑娘小伙欢快的舞步,无不呈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阿图什市阿湖乡文化站,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培训室里,前来听课的农民仔细记录着;农家书屋和电脑室里,有的在挑选着报刊、书籍,有的正徜徉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冲浪;室外宽阔的广场上,喜爱健身的男女老少们随着优美的舞曲翩翩起舞……
“农家书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阿湖乡党委书记李青说,“如今,村文化站已经成为村民离不开的‘精神粮仓’和‘加油站’。”记者得知,在乡文化站建成之前,阿湖乡基本没有休闲、娱乐的公共场地,更没有什么健身器材和图书室,村民们的消遣方式就是打牌。如今,有了娱乐场地,各年龄层的人都有了好去处。
克州始终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资金,争取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个,在28个行政村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套资金达858万元,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社区)三位一体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加大“户户通”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完成了2014年“户户通”工程建设的技术规划、确认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14年,自治区下达克州39780套“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其中:阿图什市3033套、阿克陶县31971套、阿合奇县4776套)。
“走,去散散步、跳跳广场舞锻炼一下身体......”每当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人们总是自发的来到附近的文化活动场地,结伴跳起健身舞。“大家自娱自乐,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今年65岁的魏广智高兴地对记者说。
州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文化建设不是文化部门唱‘独角戏’,而是由部门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正是有了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让文化惠民工程得以持续开展。”
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克州坚持把文化活动的话筒和舞台交给百姓,把惠民作为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大力推广“机关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活动,把“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定期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活动,把文化结对共建活动向社区和行政村延伸,不仅增强了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建设的内驱,也进一步激活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积极性、主动性。2014年,克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17场,开展百日广场活动105场,完成“文化下乡”活动450余场,公益性演出400余场,。
克州民族文化发展的舞台在不断扩展,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内涵在逐步深化,外延在不断扩展,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性、历史性、经典性和原生态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14年,克州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基地、传承基地、展示传播基地等项目的申报受到关注。其中,克孜勒陶乡文化站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约隆)保护传承基地;巴仁乡米拉斯农民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克州本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摸底调查。此外,克州申报的《柯尔克孜族服饰》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