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重点保护非遗中古老技艺的同时,还应关注非遗的精髓,那就是技艺背后人的愿望、追求、信仰以及情感、精神、气质等。因此,“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遗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但是,“生产性保护”也是把“双刃剑”。在这一保护过程中,非遗不可避免地要和复杂的商品市场环境相碰撞。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冷清的展示馆
推开虚掩的玻璃大门,一方灵动多姿的天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2015年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参观者寥寥无几,偌大的展厅内显得空旷寂寥。
2014年年底免费开放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被称作目前中原地区最新、最大的非遗展示馆。
该馆主要陈列展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具有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动手操作、产品自选服务等功能。
目前,郑州市有149个市级非遗项目、40个省级非遗项目和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2014年12月初, 河南的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等18个项目晋升“国字号”,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至此,河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9个。
占据展示馆较大面积的,是登封窑烧制的陶瓷。一件件精美的登封窑陶瓷,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而其他的非遗项目,则大多是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
展示馆外,是繁华的郑州市嵩山南路。每天有很多行人从红色醒目的展示馆旁的标牌前经过,但是少有人停下脚步,进来一看,偶尔有人走进展示馆,大部分也是草草看几眼,便匆匆离去。
对他们来说,来这里可能就是为了看热闹,至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重要。
令人担忧的现状
那么,非遗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非遗就是那些来自先辈们生产活动留下来的艺术、技艺、风俗等一切的习惯和技能,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河南非遗现状又是如何呢?
2010年1月份出炉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对其并不乐观:“由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各个
遗门类,也都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现状和趋势。”
报告披露,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电视、电脑的普及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大部分民间文学日益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剪纸、编织、石刻等少数几种传统工艺,大多没有形成规模。
其他传统美术受现代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冲击较大,多数已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河南民间舞蹈大多受经费所限,自生自灭。
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项目火老虎、清皮吼、八仙人、独杆轿、花轿舞等已濒临灭绝;因生产工具和方式的转变,河南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渐失文化内涵和精髓。
另外,河南传统民间曲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专业曲艺演出团体大幅减少,曲艺艺人生活艰难,专业演员后继乏人,观众人数急剧下降。清音、莺歌柳、琵琶词等已日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