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惠民,既要有“免费午餐”,更要有“文化盛宴”。近年来,海口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说到底,文化惠民是否惠民,关键是群众说了算。海口一直在努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文化惠民唱“独角戏”仍不时出现。对此,专家学者表示,政府应向社会“购买”专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政府从众口难调的尴尬中抽身,让文化服务因为专业而细致、因为细致而得民心。
□本报记者 陈小萍/文 黄一冰/图
A
文化惠民,海口蛮拼的
1月21日晚,亚洲豪苑城市广场,动感的旋律让这里升腾着暖意。家住附近的老年人王阿姨身着大红色舞蹈服,与伙伴们合着音乐的节拍,时快时慢,做着娴熟的动作……在海口,只要天气允许,众多市民每晚都会准时来到公园、广场等场地,加入到健身活动中去,享受别样的幸福时光。
这仅仅是海口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角。无论春夏秋冬,海口的大小文化场所总是热闹非凡,吹、拉、弹、唱,笑声不断。自2006年起,海口开始免费为各社区培训文艺辅导员,主要是舞蹈类辅导员,每年一期,至少培训各类文艺骨干4000余人次。辅导员们培训结业后,便把所学知识带回社区,免费向市民传授。
市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8年来这些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纷纷在各自社区组织成立腰鼓、舞蹈、合唱、服装表演等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训练、交流演出、竞赛活动等,不断激活群众文化。中老年艺术团、山歌队、腰鼓队……一个个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活跃在广场、社区、乡镇、农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口市业余群众文艺队伍有278支。
近年来,海口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本着“重在基层、广泛参与、服务群众”的原则,一方面以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另一方面以元旦、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海口市文化部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城乡公共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每年观众达数百万人次,打造了“欢乐海口”、“欢乐周末”等群众文化品牌。
B
“内定”大餐,难以满足需求
“下次能给我们表演别的吗?唱歌跳舞节目看过很多次了。”文化惠民,海口一直在努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文化惠民唱“独角戏”仍不时出现:政府送的文化,不是民众想要的;民众喜欢看的,政府却没有送来。
“很多时候只是政府部门在唱‘独角戏’,一场文艺晚会演出时吸引很多的观众来观看,散场时犹如过眼云烟,不仅没有在观众的心中泛起涟漪,甚至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称不上。”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研究馆员陈明建说,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送戏、送书、送设备下乡的这种由文化主管部门“内定”的文化下乡“大餐”,已难以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惠民文化工程开展了很多年,但工作效率不理想。”陈明建说,目前海口城市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中心行政村与边远行政村存在着不小差异,一方面文化资源不足与文化资源闲置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资源不够用,有些地方资源没人用;另一方面,“建”的问题解决了,“管”和“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使用效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除了设施设备之外,人才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陈明建说,目前海口乃至整个海南基层文化人才有限,无法以有限的人才条件去实现政府服务更深入到基层、社区、学校及工厂,各村(社区)、文化站配备的文化工作人员大多是村(居)委工作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现有人员队伍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适应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