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小城市相比,北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歌剧、音乐会、展览等文艺活动。”一位久居北京的媒体人告诉记者。
诚然,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诉求。譬如,北京的国家图书馆经常举办如文字发展史、古籍保护、传拓技艺等有意义的文化展览,既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每次展览附有相关书籍、印刷品、文化产品的展销,从而又促进了文化消费,对公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描绘了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蓝图,文件一经出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告诉《经济》记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正是传播精神文明与公共文化的阵地。它们在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的职责。这“六种文化”正是《意见》所倡导的。
范周表示,在他多年对文化政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文化的认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定、系统化。“过去,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是彼此脱离的,而今天二者要融合在一起发展,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兼顾“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同时,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江西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王晓庆告诉《经济》记者,中国幅员辽阔,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意味着战线要拉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覆盖到省市县,甚至是乡村,不仅要完善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还要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目前来看,县以上的文化活动较多、质量较高。因而,增加县以上的文化活动是锦上添花,而组织乡村的文化活动则是雪中送炭。
据了解,我国目前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其中随迁子女1277万人。相比之下,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正是文化生活的“饥渴者”。《意见》也将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这实际上也是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问题。”一位来自重庆文化厅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出现了住宅空巢、土地空置、产业空心、人口空心和文化空洞等现象。而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有效地满足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需求,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群众需求出发
湖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禹新荣表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基层,特别是要解决中、东、西部的文化差距,并以维护城乡和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为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让老百姓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分享所获得的幸福、满足,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说好。”
只有了解老百姓真实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才更有效率。湖北文化厅的李耀华告诉记者,公共文化在内容上,要打造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经过我们的调研,群众最喜欢的就是看戏和广场舞。”以广场舞为例,从去年开始,湖北省委根据群众的需求将广场舞的建设纳入重大惠民工程中。据了解,今年湖北省对广场舞建设的投入增加到600万元人民币,包括建设农村大广场、组织广场舞大赛等,“我们组织了30多支队伍到全省演出,并设立了建设广场的标准,希望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对广场舞的专家骨干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备。”李耀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