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的四周全是人。他微笑着,从容地脱下自己的鞋子、手表,穿上一件白色塑料连体衣。把手机、眼镜递给旁人后,他戴上了连体衣的帽子,并固定好面具。很多人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着他慢悠悠地走到墙前。刚刚站稳,有人即迅速拿起水桶向他泼去——“哗啦”,黑色的液体一下子浇了满身。头上、胸前、肩膀……无数的黑水珠滴滴答答地向下流淌。当他走开,一个黑白相间的图案赫然呈现在墙上。“下一位谁来?”主持人的声音盖过了周围的掌声。
这是一个互动的艺术创作现场,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厅现场。1月15日,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在此开幕。植物、黑色塑料袋、鸡蛋托、轮胎……当这些物品一一出现在展厅,并被安置在显著位置时,注定了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
关注青年人的创造力
看完全部作品,“跨领域”“模糊”“无边界”“想象力”这些词汇会在脑子里浮现。林周的《古玩》、林科的《电子乐总让人跳舞》、卢征远的《84天84件》、苗颖的《景观》、肖般若的《生长移植》……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量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造型奇特的互动装置艺术更是吸引着人们频频举起相机,美术馆似乎也变得生动起来,当代味十足。
“创客”一词在当下青年人中十分流行,该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据展览总策划、艺术家徐冰介绍,将“创客”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不仅在于其概念本身已经涵盖了艺术家这一身份,更是希望借用此概念来表达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青年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创作方式、审美控制以及分享创作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我们一直认为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因为青年艺术生态是最敏感的一个地带,它可以反映这个时代最不确定的,也是最有生长力的那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青年艺术家代表着未来。”徐冰说。
以青年艺术家为主的展览近年来非常活跃,既有“常青藤计划”“在路上2014”“CAFA未来展”等品牌性项目,也有各种主题展、联展。总体上看,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面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思想也极为活跃,很有跨界意识。但是在作品的深度、内涵、人文关怀以及打破规则、打破障碍等方面,也有很多作品存在明显欠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有一种特别强悍的、极具感染力的、拥有旺盛创造欲望的感觉,但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很多人还是过于中规中矩,往往是在既有的模式上——不管是传统的模式、当代的模式,还是流行的模式,许多人还是在这些线索上进行创造,这是需要警惕的。”策展人王春辰说。
为文化更新提供动力
“为青年人提供思想碰撞和交流的机会,也探讨学院美术馆如何对青年及其代表的未来发声。”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创客展”专门开设了“思想与未来——大学与美术馆”论坛,邀请各地高校美术馆的专家们围绕“大学精神与未来”“美术馆与青年文化”“被动与主动:知识生产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实,大学、美术馆本是不同范畴的事物,但在当代却都成了艺术智慧的汇聚地、策源地。随着美术馆概念的不断扩大,展示、研究、传播都有了新的方式,在这种变化下,美术馆如何与大学在思想上进行契合,如何为文化更新提供更好的动力,确实需要思考。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指出,学校美术馆的展览更多是成果展,而“成果”是否有价值,值得进一步讨论。“评判一所一流大学的标准是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而成果展则更多的是推进学生在技法层面知识的了解。美术馆展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于它能否建立新的艺术知识,并放大于社会。”张子康说,美术馆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场所,是一个提高人类审美的场所,美术馆只有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才可能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