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获上级扶持要建一座剧院,设计过程中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外观设计得气势恢宏,内部装修略微简单;要么减少外观设计投资,注重剧院内的舒适性。当地负责人思前想后,认为上级扶持要见成效,不如先将外观搞得好看些。这就犯了大忌。光想着上级满意,不考虑建剧院的初衷是文化惠民,到头来难免沦为形象工程。心中有民,这才是文化惠民的关键。
当下正值农忙时节,各地的文化下乡力度较冬春有所改变。但也有些地区,追求“送文化全年无间歇”,白天到农村送戏。结果台上演员比下面观众还多,虽说可以写出“台下一位观众也要演”的好新闻,但多少有浪费资源之嫌。倘若院团事先多考虑实际情况,多与当地对接听取百姓意见,选择民众空闲时间段,看戏的人多,岂不比单为一位观众演更有意义?不结合实际,文化惠民搞“想当然”,在个别地区多年存在。
笔者近日采访基层的一个农家书屋。房子建得漂亮,屋子里也井井有条,摆在木架上的书整整齐齐,外借的却很少。书屋管理员也是满脸无奈,“都是上级配送的,老百姓不爱看”。每年国家拨付的农家书屋专项资金不是个小数,一摞摞的书堆在书屋,农家书屋变成仓库。本来是文化惠民的好事,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恐怕跟缺乏调研有很大关系。
这几年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文化部门比以往更忙了,这是干事的好机会。文化惠民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公共服务举措,理应被认真对待,而不应流于形式。
个别地区喜好搞自娱自乐似的文化惠民活动,不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搞,每年的活动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让民众产生审美疲劳。更有甚者,把文化惠民当做任务对待,要求其每年下乡演出多少场,它就按场次来,一场不会多。只考虑数量不考虑效益,致使一些地区的文化惠民活动广受当地民众诟病。
怎么做好文化惠民工作?高度重视是老生常谈,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你不重视,不投入人力、物力,又怎么能做好?其次要建立协调机制,文化惠民不仅是文化部门的事,也能跟其他部门联合,共享资源,普惠民众。最后还要有一个考评办法,文化惠民实事办得怎么样,要让“民”来说话,要通过电话回访等形式考核某件惠民实事的社会效益,真正给办事的压担子、让老百姓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