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汤阴县伏道镇南申庄村的文化大院都会聚集不少村民,大家在这里看戏、扭秧歌…… 如同南申庄村一样,汤阴县的73个文化大院为村民娱乐搭建起了舞台,“点亮”了群众的幸福新生活。3月24日,记者从汤阴县宣传部和汤阴县文广新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汤阴县创建星级文化站、文化示范村工作方案》的通知中了解到,该县将利用近两年时间,对全县文化大院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建设一批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站),最终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跳跳舞看看书 幸福指数在提高
3月23日晚上,伏道镇南申庄村的村民们吃完晚饭后,不约而同地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娱乐健身。“每天晚上我们集中来到这里,玩得特别开心。这文化大院不但让大家锻炼了身体,也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地儿。”一名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开心地说。
2005年,这座投资22.7万元的文化大院建成使用,这里不仅有放映厅、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还有农家书屋、文化大戏楼,处处显得独具匠心。在农家书屋内,有根据村里大学生的个人收获感想汇编而成的《村娃》,也有为记载村里重大活动而出版的《村光》,还有为满足村民科技文化需求创办的村刊《村风》,深受村民喜爱。
“在大多数群众的眼里,农村文化大院只是跳舞、看书的地方,但实际上它更给村民聊天、谈心创造了条件。每天晚上大家都聚集到一块儿,通过相互交流,村民之间往日有点小矛盾的,也都慢慢化解了。”汤阴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倡导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各村风气也明显好转了,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
文化大舞台 自编自演兴致高
在文化大院内,一座气势恢宏、造型别致的玄武文化大戏楼非常引人注目。戏楼分两层,楼下可为村民的红白事进行接待服务,楼上粘挂碑刻着《道德经》81章,书体或行或楷或草,成为文化大院亮丽的风景。该村精神文明促进会会长丁浩善介绍,2013年建成的这座戏楼总投资22万元,逢年过节戏楼上都会上演村民自编自演的歌舞、戏曲、快板等耳熟能详的节目。
前年,南申庄村还组织了500人的民俗艺术团,包括木兰盘鼓队、汤申雄狮队、象庄天龙队等6个艺术团队,占全村一半人口。下自六七岁的孩童,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走在大街上,看不到头、望不见尾,甚是引人注目。
每年村里九月初九庙会,外出乡贤还会争先恐后为村里捐资,请人来演戏,至今已连续演出9年,并已经安排至2026年。
汤阴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众多农村文化大院的落成,以其为平台,各种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目前,汤阴百姓已自发组织成立了360多支戏曲队、秧歌队、锣鼓队等业余表演团队。据统计,仅今年县城及各乡镇元宵节文艺演出就有200余支团队表演,参演人数5000余人。
升级改造 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像南申庄村一样,在汤阴县的农村文化大院,大多场地都配备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广场,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多年来,汤阴县不断加大文化大院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各村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改扩建和新建文化大院,不仅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学习的好去处。截至目前,汤阴县已建成集读书学习、游戏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大院73个。
汤阴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汤阴县将创建第一批“星级文化站、文化示范村”,并利用近2年时间,对全县文化大院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建设一批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站),通过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终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参与文化,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阵地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