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艾饺忆清明 益农村文化礼堂艾香飘

来源: 萧山网

萧山网讯   “你们组先去把艾草放到清水里浸泡洗净,你们组去把糯米粉和好,我这准备馅料,大家动作快……”4月1日下午,益农镇久联村妇女主任李丽萍很是忙碌。当天由镇妇联和社会事务科联合举办的镇文化礼堂创建村“忆清明 包艾饺”活动请来了她担当“老师傅”,向全镇的20个村、社区妇女主任传授起了包艾饺这门民族传统技艺。

春天正是吃艾饺的时节。作为萧山人的传统美食,每年临近清明,家里的老人们便会摘来野生的艾草,和米粉掺在一起,做成艾饺食用。可如今,这门传统美食制作手艺渐渐在年轻人当中流失。“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清明传统习俗,我们特别在文化礼堂里组织了这次妇女主任现场制作艾饺的活动。”活动负责人张晓玲介绍说。

“咚咚咚、咚咚咚……”此时的“老师傅”李丽萍正忙着切馅料。“竹笋、猪肉、豆腐干、水东菜都得切碎了,再淋上油,当成馅料吃起来可鲜了。不喜欢吃咸的也行,我们还准备了红豆和芝麻馅料的。”今年52岁的李丽萍厨艺可是杠杠的,包艾饺的手艺自然也不在话下。“我姑娘那会手脚可快了呢,一分钟可以包好几个。”

揉一揉,捏一捏,按一按,再放上馅料……活动现场,妇女同胞们各自拿出了看家本领,三五成群,围在一张张圆桌旁,个个都包得是不亦乐乎。“包艾饺,面团的柔韧性可是关键。”说这话的是东联村的高文娟,正在向同胞们交流着揉面的经验。“和面的过程中得用糯米粉掺粳米粉,然后把捣烂的艾草放进去,加适量热水,搅拌均匀后,使劲地搓捏,直到有韧性为止才好。”

人多力量大,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几百只形状各异的艾饺摆满了蒸笼屉。现场,大家第一时间把绿油油的一屉屉艾饺放到锅上蒸,一起分享劳动成果。

“有句老话叫‘清明吃艾饺,出门遇雨不发烧。’待会我要多吃几只,以后淋到了雨,也无大碍啦。”、“清明前参加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很有意义呐,值得纪念。”就在说话的间隙,香喷喷的艾饺已随着腾腾的蒸汽出笼,李丽萍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只往嘴里塞。“糯糯的、滑滑的,嚼起来韧结结,艾香味夹杂着芝麻味,加上白糖的甜蜜蜜,一下子流遍全身,吃了精神抖擞啊。”

在“老师傅”如美食家般的评论下,现场各位妇女同胞们纷纷尝起了自己的手艺。“自己亲手包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以前只知道吃,今天终于学会了这门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收获颇丰。”除了自己品尝之余,来自益农镇的志愿者还将煮熟的艾饺分发给了附近的村民、环卫工人,让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据悉,近年来益农镇一直把文化礼堂创建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来抓,继去年12月底群围村、三围村、久联村、镇龙殿村成功创建文化礼堂后,今年群英村、兴裕村又开始了创建工作。此外,为了增加文化礼堂的内涵,各村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加礼堂的文化内涵。就拿这次清明包艾饺活动来说,活动传承的不仅仅是包艾饺的手艺,更是包含在艾饺里的悠久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