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据3月25日《中国文化报》报道,2014年,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对接老龄社会,关注场所周边社区”理念倡导下,温莎KTV推出夕阳红优惠卡,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为KTV转型找到了切入口,更使行业形象得以提升。
主动调整经营定位,把一定时间段里闲置的资源让利给社区群众,积极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现代化娱乐场所的需要,原本形象不佳的歌舞娱乐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充分说明这一变革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事实上,温莎KTV方面的负责人坦言,针对持卡老年顾客的业务,虽谈不上盈利,但不亏本,并且间接影响了中老年顾客的亲朋好友。这同时说明,经营性文化娱乐单位广开惠民之路,在对接群众需求上下工夫,除了被各界“点赞”外,其经济效益也是有保证的。
与其闲置资源保持所谓的高贵,不如放下架子满足群众的需求。事实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已是共识,仅靠文化部门、各级文化馆站、国有文艺院团的力量远远不够,不少老百姓也不满足于固守在公园内、广场上这类“天然型”场所开展活动,迫切需要与自身文化活动相适应的软硬件环境。对此,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已是大势所趋,除了已经迈出变革步伐的KTV外,舞厅、影院、健身房以及厂矿、院校的专业剧场、排练厅等也可以动起来、忙起来,从群众需求上找切入口,通过扩大服务对象,让自己有为有位,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当然,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大幅度开放自身的文化资源,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作为,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不再大包大揽,而是认真分析当地文化活动的供与需,从而当好“红娘”。除号召、建议外,可以通过引入群众对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考核、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举措和机制,切实增强参与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盘活文化资源存量,进一步提高文化资源增量。
无论社会发展如何日新月异,捕捉并满足群众的需求永远是政府和高明的商界人士所必须做的。公共文化服务从不排斥商业资本的参与,排斥的是墨守成规、漠视需求、放弃创新。事实上,面对特定群体在文化需求意愿与文化需求支付能力上的现实差距,如何去做,考验着管理部门和从业者的智慧,而这正是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