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王松松

3月13日,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济南市图书馆举行,这标志着将公共服务取向与企业管理理念融合的理事会制度在山东启动。“这是有跨越意义的一步,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起点。”在济南市文广新局局长刘程华看来,理事会制度的建立,将会促使公益文化场馆向更多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参与管理 优化服务模式

“咱们图书馆活动不少,但宣传工作错位,我建议在活动举办前要在各媒体上进行信息预报,而不是活动后简单地发活动消息。”在成立首日召开的一届一次会议上,济南市图书馆理事会的作用很快就显示出来,十几条有关图书馆如何高效服务,吸引更多读者走进馆里的建议被提出来,济南市图书馆馆长郭秀海认真做起了笔记,“长期的工作习惯,让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有了定性思维,各位理事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提出各种建议,值得借鉴。”

据刘程华介绍,根据理事会章程,首届“三馆”理事会设13名或15名理事,通过委派、推选、公开招募等方式产生,由举办单位、有关政府部门、职工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

“理事会成员从事工作涉及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均热心公益事业。” “三馆”理事会理事长、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鲍立军表示,他们参与到“三馆”管理中,有助于进一步创新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各类服务项目内涵和外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对接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如何运营 理事会说了算

“今后,凡涉及文化场馆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和监督,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而要由理事会审议、决策、监督了。”作为试水理事会制度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单位,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理事会运行状况备受关注,该馆馆长马迎春介绍,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章程和理事会会议行使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不直接参与艺术馆的管理,“馆长和副馆长组成管理层,执行理事会决议,接受理事会监督。”

“理事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专业领域、企业、社区和媒体界,他们可以为“三馆”发展建言献策和提供自己专业内的帮助。”鲍立军打趣自己这个理事长有点“多余”,“既不能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也不可能在人员调配上有什么影响,无非是从专业角度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业务指导,但这更显示出“三馆”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决心。”

“与同样来源于西方的理事会制度与董事会、股份制基金会不同,我们的各位理事并非按照投资比例享有大小不等的投票权,而是拥有平等的权利,实行协商与民主投票来确定各项事务。”谈到理事会成立后的运作模式,马迎春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做了举例说明,“我们定期交流沟通,将群众的文化需求反映给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讨论决定后就可以实施某项活动,承担法律责任,并接受社会监督。”

制度完善 要做“本土化”改变

“在事业单位中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是借鉴我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和欧美地区公共部门管理经验。”在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吴伟看来,作为“舶来品”,它来到中国后肯定有“水土不服”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做“本土化”特色改变。

“国内公益文化场馆大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运作经费要靠财政,人员编制和工资又要接受人事部门安排,图书馆运营的决策权怎么会落到理事会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馆馆长发出疑问,“每年能召开几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不拿薪酬,会否积极履行职责?他们又哪来的胆量去质疑政府部门的决策?”

马迎春表示,理事会可以对文化场馆的运营管理进行宏观把握,对过程进行监督,对活动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分析,“单从这点看,理事会制度就是一种进步。”

“深圳对于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的探索从2007年就开始了,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仍表示法人治理结构仍缺乏可衔接的配套制度、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成熟的社会基础,需要逐步完善。”在吴伟看来,成立理事会只是第一步,今后的工作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磨合,“虽然当前由于配套制度衔接不力、跟进不到位,但长远来看符合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保障社会公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