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的张家港样板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塘桥分馆演出的小戏《一张汇款单》在张家港市小戏小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分馆馆长助理为群众进行辅导培训陈世海2015年1月14日,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势在必行,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在2014年下半年已探索构建县域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应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张家港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全市文化馆(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馆(站)阵地网络不断健全。张家港市文化馆建成全国一级馆,各镇级、办事处级文化中心建设标准化工程全面启动,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八个一”实现全覆盖,出台《张家港市文化馆、区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站标准化运行管理办法》。文化馆(站)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长江文化艺术节、“幸福港城”网格文化活动、村村演、周周演、群文大讲堂及各区镇自行开展的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培训等活动都深受欢迎,每年全市文化馆(站)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4000场次,受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文化馆(站)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张家港市深入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市文化馆建立艺术辅导和活动指导中心,为全市各区镇及网格文化员提供优质辅导指导。活动联办机制初步形成,各项主题活动由市文化馆总体负责,从文化网格发动,区镇文化站进行协调配置。搭建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供给的信息沟通平台,全市网格文化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文化馆(站)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虽然张家港市文化馆(站)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文化馆(站)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功能布局还不科学,馆(站)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基层文化设施虽然实现全设置,但某些馆(站)运行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不高;三是各区镇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行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2014年上半年,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进行多方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并征求听取各区镇、各相关部门意见,积极规划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2014年9月19日,《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出台,标志着张家港市率先在全国县域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总分馆体系以张家港市文化馆为总馆,以各区镇(含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镇办事处文化站为分馆,以文化网格为服务点,形成三级节点、一体运行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整合市、镇(办事处)、村(社区)各级文化馆(站)和文化网格资源,推动文化馆服务城乡一体,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各公益文化服务设施机构、企业、社会力量和个人投资建设并可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场馆,由投资方提出申请,经市文广新局审核批准后,均可以联盟方式纳入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2014年9月25日,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座谈会举行,正式为各镇级分馆授牌。布局,打造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张家港模式”对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要求,根据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总体安排,张家港市实行总分馆设施建设统一标准,分馆助理统一派遣,服务活动统一规范,文化网格统一管理,数字服务统一平台,考核评估统一参与。设施建设标准化。张家港市对总馆、分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功能布局,统一配置标准。总馆作为全市群众文化组织体系的龙头和核心,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保持领先水平。镇分馆阵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及各镇办事处分馆达2000平方米以上,场地设备向公众免费开放。村(社区)文化站为文化网格提供阵地支撑,阵地面积应达200平方米以上,功能活动室齐全,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助理派遣制度化。张家港市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岗位、擂台公开招贤、派遣分馆助理”的制度,协助分馆馆长负责辖区内活动策划、培训辅导、特色挖掘、文艺创作等工作。2015年1月4日,《张家港市文化馆镇级分馆馆长助理派遣工作制度(试行)》出台,10名市文化馆(总馆)专职文艺人才被任命为各镇(区)分馆馆长助理,实现总分馆之间业务工作的有效衔接和管理。服务活动均等化。张家港市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将基层优秀文化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由总馆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分馆和网格服务点结合本辖区内实际和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设置开展各类差异性服务活动项目,满足不同群众需求。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及时调整配送内容。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总馆、分馆、网格服务点优势和特点,实现活动联办、品牌联创、培训联做、场地联用、平台联建。网格激励常态化。张家港市把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服务末端建立在文化网格上,建立常态化激励机制,促进网格文化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强化网格服务点在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总馆每年开展“群文大讲堂”不少于110课时,举办网格文化员集中资格认证培训不少于1场次,开展“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以群众文艺团队PK赛、网格文化员才艺大比拼等活动为网格文化员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每年评选优秀网格文化员100名、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00支以上。数字平台一体化。张家港市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打造总分馆一站式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利用数字文化馆,开展网上查询、网上辅导、网上展览、网上比赛、网上讲座等服务,推动总分馆互动交流;利用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结合“群文大讲堂”,在各分馆和有条件的网格服务点开设远程培训班,由总馆定期进行在线培训,扩大受益群众范围。加强资源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根据总馆、分馆和网格服务点的不同职责,进行系统权限分配,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考核评估社会化。张家港市对全市总分馆建设、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开展科学合理的考评,突出社会参与,实现考核评估主体社会化,由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主导统一组织,由文化馆总分馆理事会进行专业考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等公众测评,并接受社会监督,注重传统考评方式和网络考评方式相结合。考评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合力,县域文化馆总分馆体系长效运行张家港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规范管理,在不同建设主体之间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文化馆(站)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馆总分馆体系长效运行。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各级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作为责任主体,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市文广新局作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及各区镇,实行行业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市文化馆、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馆(站)积极转变职能,切实履行总分馆职责。坚持社会共治,建立理事管理机制。2014年10月20日,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理事会成立大会举行。理事会邀请相关单位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以及基层网格文化员加入,并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李国新、巫志南、戴珩三位专家作为理事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理事会将参与总分馆体系管理,审议总分馆发展规划,整合全市群众文化资源,监督考评各级馆(站)业务工作,完善总分馆设施网络,创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张家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工作例会机制。根据安排,张家港市每月召开一次总分馆工作例会,由总馆相关负责人主持,各分馆馆长、分馆助理参加。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工作例会,由总馆向理事会报告总分馆体系建设进展,并接受理事会评议。每年召开一次监管会议,由市文化行政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对总分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各镇级分馆每双月召开一次本辖区工作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