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电影下乡要“适销对路”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何勇海

说起公益电影下乡,笔者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己在乡村看电影的经历。当时的农村,看电影不比吃一顿肉容易。因此,每当有公益电影下乡来,物质匮乏且精神饥渴的农家孩子无不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大人们也是早早地收了工,燃起炊烟做晚饭,扶老携幼,直奔电影放映点。彼时的农村坝坝电影,那才叫一个闹热!

可是今天,公益电影下乡早已失去热闹景况,甚至有些冷清。《中国文化报》日前刊出的一篇读者来信反映:在一些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中,观众只有寥寥二三十人,有时最多四五十人,在放映过程中还会有人相继走掉。

公益电影下乡何以遭受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打工潮让大多数农村成为“空心村”“留守村”,电影观众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有线电视、互联网络通村入户,让农村老百姓也能及时、便捷地进行多元化娱乐,坝坝电影的需求大大衰减;此外,送下乡的免费电影往往适销不对路,对村民而言缺乏吸引力。

基于以上因素,公益电影下乡似乎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人因此呼吁:“村民对免费电影的热情早就没有了,没必要下乡了。”事实上,公益电影还是有必要常下乡。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农村间也存在不小差距,给农民朋友送上一场场光影盛宴,仍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服务。

至于公益电影下乡备受冷遇的尴尬,通过一些卓有成效的推进工作,相信能从一定程度上予以破解。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电影下乡公益活动的重大意义——这是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契机,是实现文化小康的一大抓手。

具体而言,针对“空心村”“留守村”观众人数少的现状,可以组织村民集中在一起观看电影;有线电视、互联网络通村入户的地方,若确实不需公益电影送上门,就少送点,多将公益电影送到偏远贫困地区,那些地方看不上电视,即使看得上电视也只能用天线接收一两个或两三个台,坝坝电影的需求应该更多。

公益电影下乡,要让村民既能看到,又能看好,这就需要“适销对路”,给村民送去他们喜爱的故事。农村观众喜欢观看农村生活片、喜剧片、战争片,而送下乡去的多是连放映员都可能看不懂的商业片、文艺片,不能与村民的需求很好地对接,他们不“溜号”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