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在“要”在“送”更在“种”

来源: 中国文明网

3月26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召开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意见》作出部署。会议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打牢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小康。(3月27日中国文明网)

如何做到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召开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要把“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参与,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提供主体多元化,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

笔者觉得,我们文化欠发达地方,首要要有“要文化的意识”。要在思想上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文化来为当地的百姓开展文化服务和滋养,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这就必须我们的地方文化部门做好充分的调研,去老百姓的凳头上询问他们需要什么的文化?是壮大民俗文化、还是乡村图书馆扩面,文化讲堂的设置……,只有明白了“要什么”,对于后面的“送文化”“种文化”才会有的放矢,让可贵的文化资源用到刀刃上,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上一个大的台阶。

当然,明白了百姓,尤其是薄弱地区的百姓迫切需要的文化愿望,接下来我们“送文化”就要快马加鞭,不能让百姓等到黄花菜也凉了。这样大家会对文化服务失去信心。另外开始送的过程也要频繁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个系统的制度保障,一月一次,还是一个季度几场,都必须要形成常态。当然,在送的同时更要和当地百姓进行文化互动,及时改进文化服务的作风,这样的“送文化”才会真正送到百姓的心坎上,真正带动当地文化服务的大发展。

我们大家都明白,“要”和“送”终究没有自己地里“长”的来得实惠和长久,因此文化同样需要“种”。我们在开展文化服务的同时,更需要帮助文化贫瘠的地方多“种文化”,要选派一些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文化骨干,深入这些地区,去进行文化支教,文化扶贫,制定实施培养计划,带动当地百姓一起抓住薄弱环节加以努力,将百姓需要的文化及时通过传帮带,为当地培养一批文化的种子选手,这样才能真正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也是为这些文化欠发达地区真正带去了文化惠民的及时雨。

要真正将《意见》深入贯彻好、落实好、实施好,各地宣传部门只有在“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三者之间创新工作机会,将它们有效对接、层层递进,那么无论是给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还是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共同实现文化小康才会早日到来。(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