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俯瞰大冶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威风锣鼓”表演黄石(大冶)首届园博会全民欢乐大舞台演出现场“农商行”杯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暨元旦广场文化活动楚剧专场演出现场大冶特色文化活动“陈贵舞龙”大冶市图书馆一隅大冶文化馆外景王永娟湖北大冶,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矿冶文化的城市,被誉为“青铜古都、矿冶名城”。大冶市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93万。近年来,随着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大冶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提升,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市、乡镇(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建设文化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至今,大冶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构建现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成功参与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上,以创建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均等化和标准化,努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改革活市,建设美丽大冶”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文化治理理念, 强化政府公共文化主导责任大冶市在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政治责任和组织保障。2013年7月,大冶市成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单位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由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印发了创建规划、实施方案、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文件。这些做法,突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大冶市政府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纳入市经常性财政支出预算,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年度经费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增长幅度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上明确了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政治责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发挥专家咨询功能为适应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需求,大冶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各类培训学习,如聘请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家、武汉大学教授陈世香和黄石市文化局副局长胡欣荣为创建工作顾问,聘请湖北理工学院陈继林、王载册等4位教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专家在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中的咨询功能。组织专家深入三馆、乡镇调研,召开座谈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设备设施、人员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邀请武汉大学博士生来大冶市文化体育局挂职,支持创建工作。2014年7月,大冶市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来大冶授课。同月,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大冶市人民政府、湖北理工学院承办的全国县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讨会在大冶召开,湖北省大冶市、浙江省海宁市、河北省霸州市、江苏省张家港市等8个地区的代表先后介绍了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并就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探讨,大冶村级文化活动室“五务合一”的做法在研讨会上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10月,组织全市和各乡镇(场)分管文化的领导,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主要负责人,乡镇文体站站长赴广东东莞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加大城乡均等化投入,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现代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大冶市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5%,年均增长31%,带动镇、村及社会各界投入2.5亿元用于文化建设,文体基础设施均等化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7月,占地面积30亩、投资3200多万元、建筑面积6216平方米、功能齐备的大冶文化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内设多功能厅、展览厅、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成为当地百姓享受文化的好去处。大冶市图书馆面积达3890平方米,馆藏图书16万余册,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大冶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大冶市体育公园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计划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冶全民健身中心设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4个场馆,年接待10万余人(次)。投入3000万元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吸引国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二是标准化的镇域文体阵地基本建成。大冶市现有乡镇级文化站(馆)14个,总面积9450平方米,全市乡镇文体站按“三室一厅”标准已完成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其中保安文化馆为全省一流镇级文化馆。新落成的东风农场文体站造型美观,各种文体设施功能齐全,达到了创建的标准。目前,大冶市综合文化站(馆)全部配备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10台)、图书室(报纸、期刊杂志和图书不低于15种、3000册)、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配备有投影仪、音响)。三是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实现高水平全覆盖。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冶市已有829个自然村兴建了群众文体活动小广场。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了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333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总计面积为3.73万平方米,图书总藏量达到70万余册,拥有电脑1390台、投影仪360台。目前,全市已建立以市“三馆一中心一公园”为龙头,乡镇文化站(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自然村文化礼堂为基础的城乡一体文体活动阵地。全市目前建有100多个文化礼堂,力争明年做到全覆盖。推行“菜单式”供给服务模式,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冶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推行“菜单式”供给服务模式,通过文化部门及公共文化组织,采取多种渠道进行群众调查,梳理出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展现地方文化积淀、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清单,向广大市民公开,供市民选择参加。主题广场文化周氛围浓厚。近年来,大冶市立足青铜文化广场,积极开展以“挖掘文化精品,展现地方文化积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市直各部门、各乡镇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都组织举办广场舞大赛、民间才艺大奖赛、青铜文化音乐节等广场文化活动,做到年度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城市形象。“龙狮、石雕、诗词、楹联”这些名词都是大冶市的文化符号。当地始终围绕这些特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依托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着力打造青铜文化品牌,举办了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作为龙狮运动之乡,举办了国际“三龙节”,陈贵镇龙狮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作为“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大冶市9个乡镇都成立了诗词楹联协会,其中,金湖街道办事处、陈贵镇、还地桥镇、保安镇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之乡”,保安镇的刘煌庄是全国唯一荣获“中国楹联文化之庄”的村庄。“五个一”文化工程遍地开花。大冶市大力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五个一”(即建好“一村、一站、一队、一人、一团”),推出一批有文化基础、百姓热心参与的“特色村”,推出若干个有基础、有作为的乡镇文体站,建立一批生命力强、有着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队伍,配齐了村级文化管理员,联络和扶持了一批业余艺术团体。如今,各乡镇共有农民铜管乐队、业余剧团、农民舞龙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等文艺团体100余支,农村舞蹈队近千支,年均开展民间文体活动300余场(次),各类本土文化人才不断涌现。龙灯、狮子灯、鸳鸯观蚌壳等传统游艺习俗在大冶民间广泛流传。在去年“文化力量·民间精彩”湖北省首届群众广场舞展演中,大冶市金湖街道办事处泉塘村舞蹈队表演的《快乐的大冶婆娘》代表黄石参赛,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第十届“激情梦想·两岸同心”艺术大赛中,大冶市东岳街道办事处五星村石家菜园湾的18名大妈用大冶话说唱和表演的舞蹈《丰收歌》荣获银奖。构建保障服务机制, 探索发展新模式为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均等化和标准化,大冶市初步制定了《大冶市“三馆”服务标准》、《大冶市乡镇(街道)综合文体站服务标准》、《大冶市乡镇(街道)综合文体站管理办法》、《大冶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办法》、《大冶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意见》。所有这些制度的制定,推进了大冶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均等化和标准化以及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全覆盖,为大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了市场运营模式,健全了评估考核机制,形成了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大冶市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基层为重点,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从2011年起,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过程中,将农民体育健身、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网、老年活动中心工程进行统筹建设管理。同时,全面推行“五务合一”改革,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党务、村务、事务、医务、商务”之中,建立联合服务机制。在城区社区,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社会事务“网格化”管理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一站式”便民服务。为解决公共文化需求“无限性”和政府“有限性”的矛盾,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循环模式。针对大冶市大中型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家在完成初始积累后更加注重企业文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等现象,该市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税前减免、广告赞助、命名表彰等多项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百余家大中型企业不仅兴建了文体活动场馆,组建文体活动团体,每年还组织大型企业文化活动。大冶民营企业家吴少勋捐资1亿元建设了大冶文体公园,曹祥金出资2000万元建设了顶坜垴村文体场馆,唐金华出资1000万元建设了金牛文化广场等。此外,为激励全社会支持文化建设,大冶市还开展了“大冶市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的大冶市迅速响应,结合当地群众需求、政府财政能力和地域文化特色,着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建立国家指导标准与地方实施标准相衔接的标准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当地百姓。大冶,据长江,通九州;蕴美石,谱华章。夜幕降临,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古都”,展现出她别具韵味的文化魅力:陈贵镇堰畈桥村文化广场上,绿树成荫,喷泉激舞,孩子们互相追逐,老年人携手相随……在大冶,这样热闹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300多个。老百姓汇集在家门口的广场上,或歌或舞;市、镇(街)、村(社区)大大小小的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室)明亮的灯光下,辛劳一天的人们在这里读书、看报,尽情享受公共文化资源释放的温暖之光。(本版图片由大冶市文化体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