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化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陈 清湖南目前已有不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通过群众网上预约、市县文化服务中心审核配送的方式,开展“你点我送”的文化服务,把文化下基层的“点播权”和“选看权”交给了群众,政府提供“菜单”、群众按口味“点菜”的新模式逐渐成为新常态。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我们已经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可是与群众的需要相比仍有距离。日前,湖南省一位政协委员反映,湘西某县各乡镇文化站前些年均按“标准化”要求配置了萨克斯,但至今没有人会用,高档乐器成了摆设。“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我们为老百姓提供的文化资源,不但要注重标准化,更要实用,要按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精准发力。精准化的文化服务,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要以服务活动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把服务延伸到每个“神经末梢”。我们应该多一点“私人定制”。当然,这个“私人定制”不是针对某一个体而言,而是针对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为“少数人”推出个性化服务。这样的服务才更具人文关怀,更加“知冷知热”。实行精准公共文化服务, 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时下,很多部门建立了公共服务的平台。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有些需求是跨部门、跨领域的,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这样既利于各部门了解具体情况,也便于大家共同开出“药方”,增强效率,成本最小化。实行精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充分发挥湖南文化建设的优势。湖南“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异军突起,要科学利用好这些成果和优势进行关联带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版。利用湖南广电的实力,做好广播“村村通”、电视“户户通”;利用湖南出版优势,办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设“书香湖南”;发挥湖南演艺团队的功能,开展好“送戏下基层,文化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依靠湖南网络数字文化发展优势,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扶贫攻坚总体部署,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文化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广电网络服务、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留守人员文化帮扶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