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在涂鸦曾 毅 谭 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它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北碚区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践中,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思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让公共文化服务走出了内部小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建设文化阵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北碚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难在基层,弱在农村。为了解决公益性文化场馆服务半径有限,开放时间与上班族工作时间同步的问题,北碚区积极寻求多主体社会力量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和阵地。在农村,依托生态旅游建设,引导并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园区和农家乐业主,将文化注入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新型特色文化大院,走文化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澄江镇北泉村的葵莲文化大院是北碚区最早建成的文化大院,设立了奇石根艺展厅、音艺亭等,丰富了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内容。茶余饭后,周边村民在大院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游客也慕名而来,旅游接待量倍增,既建设了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又提升了农家乐的经济效益。目前,北碚区依托农业生态园和旅游农家乐已建成农村特色文化大院10个。北碚区还依托农民家庭房舍、院坝,通过政府补贴每户1000元,引导农民按“五型”(即阅读型、文艺型、产业型、旅游型、科技型)自建农村文化中心户300个。在城市社区,北碚区依托艺术馆、家具馆、老年大学等场所,有计划地打造20个功能各异的文化生活馆。政府从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扶持其建设和运营,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建基层文化阵地。这些文化生活馆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服务类型,主要包括艺术欣赏、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三大类。位于文星湾旺德旺城小区的“读书人家”文化生活馆由小区开发商提供场地,西南大学出版社进行公司化运营,西南大学教授作为智库支撑,社区居民受益文化服务。在颇有文化格调的馆内展示有主人收藏的书画作品和艺术名品,提供数千册书籍供市民免费阅读,店里的无线宽带、液晶电脑也可随意使用,还定期免费开展读书沙龙、电影赏析等文化活动。此外,市民在团山艺术中心文化生活馆、天府根雕文化生活馆能够欣赏雕塑作品;在春雨文化生活馆能够体验家具文化的魅力;在悠贝亲子图书馆、北碚老年大学,市民们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阵地的社会化建设激活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社会力量像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毛细血管,帮助政府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群众的需求和政策的推动,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碚区制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搭建企业参与文化活动平台,注重文化活动项目与各类企业的出资协办、冠名赞助、品牌推广等互动对接,以文化活动企业冠名、企业文化营销等方式,引导企业赞助文化赛事活动、自办文化盛宴,将政府一家独唱的“包办文化”向社会多家合唱的“大文化”转变,丰富了文化服务供给,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在北碚区,商业赞助的方式已深入到区级、镇街级各类节庆活动、文体赛事等公共文化活动领域。北碚区的赛洛城楼盘冠名赞助“赛洛城杯”广场舞星级争霸赛;首钢地产开发的美利花都生活社区连续三届举办“蔡家樱花烟花节”大型活动,让市民在观花赏景、游园游艺、观看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乐观向上的文化精神。云南心景集团投资打造的心景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免费画展、讲座、文艺演出10余次,今后还将引入歌剧、舞剧、艺术品交易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公民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北碚区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引导,建立本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吸引有文艺专长、有奉献精神的文艺积极分子加入志愿者队伍,让文艺骨干在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带动身边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著名国画艺术家方凤富在北温泉街道华光社区开办“方凤富雷锋班”,每月定期到社区为爱好书画艺术的居民义务指导,将文化服务送进社区。他开办的书画班从最初的一个学员发展到现在已义务培训业余绘画人才千人,书画班也先后改名为青苗学习班、嘉陵画苑、嘉陵画院。被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的民间剪纸艺人梁世惠常在社区、学校等开展免费剪纸工艺培训。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车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周传勋老人,81岁高龄依然热衷群众文化活动,由他组建的龙凤桥街道重庆车灯基地“代代传”艺术团长年开展各类演出活动。蔡家岗镇两江民居公租房社区文化志愿者雷超,将仅有3人的志愿者队伍扩大到5支、500余人的规模,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宣传、四点半课堂、法律援助等文化服务6000余次,特别是四点半课堂将走出校门的留守儿童集中在一起做家庭作业,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解决在外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被社区居民亲切地视为“家人”。北碚区文化委与中华职教社、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建的“‘兼善’文化课堂”项目,在全区建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点8个。截至目前,北碚区注册志愿者队伍487支,注册志愿者8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12%。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2015年,北碚区开展了“爱在碚城·情满四季”主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和煦春日、清凉夏日、灿烂秋日、温暖冬日”四季篇章,推出四季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与西南大学合作,构建“校地合作”模式,以“心理疏导服务”“市民学校”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管理和培训,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以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等形式对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更多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让广大群众积极活跃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舞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以前“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企业、社会组织以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方式协助政府服务群众,让政府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使职能得以有效转变。 (作者就职于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