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侧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右三)在作示范刘雅结业作品《不朽·传承》(湘绣)本报记者 李 静3月16日,一场以“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为主题、为期4周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涵盖4种传统手工技艺的20位传承人受邀走进大学校园。课上的研讨、培训,课下的参观、走访,他们这一个月过得既忙碌又充实,“这个春天的北京之约,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在中央美院教授指导下,他们创作的结业作品,同样让人难忘。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而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如何与民众交融,走进现代生活,成了当下非遗传承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探索解决相关问题,文化部非遗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实践,帮助传承人开阔视野,提升设计生产水平,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从田野到学府此次来京参加活动的20位传承人是经过层层遴选产生的,他们分别是剪纸、刺绣、木雕和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为使此次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主办方认真研究了参加活动人员的标准:不一定是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只要具有一定的学历或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创意实践的中青年传承人即可。翻看这些传承人的简历,个个都是其领域的骨干。邹英姿,6岁随母亲学习刺绣技艺,并潜心研修画理,发明了“滴滴针法”,其作品曾入藏大英博物馆;邹传志,出生于湖北楚式漆艺世家,创办荆州唯楚木艺有限公司,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央美院对于此次活动格外重视,委派乔晓光、吕越、肖立和赵斌四位教授分别担任剪纸、刺绣、木雕和漆器组导师,并邀请这四个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示范和指导,邀请业内专家靳之林、吕品田等围绕“现代艺术与非遗如何双向互动”“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基因”等话题举办讲座。前两周的讲座、示范和研讨结束后,传承人在后两周则分工艺门类以工作室教学的形式进行小组创作,最终以展览的形式总结交流了创作成果。除此之外,主办方还安排了博物馆参观、工作室走访等丰富的内容,应该说,课程安排周到细致。“中央美院是我年少时期的一个梦,以前只围着美院高大的院墙转过,从没想到能有机会进来学习。”邹英姿说,她十分享受并珍惜这4周的时光。此间记者每次见到她,她都是愉悦的。说到老师的指导与授课,她用“几乎把我一下子砸醒了”来形容,“原来创作时遇到的苦恼似乎找到了解决之道”。中央美院的一位老师面对传承人的感谢却说:“他们来自田野、民间,掌握着传承了几百年的古老技艺,这些艺术来自于生活,其实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说是培训,我们则认为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交流。”从模仿复制到“再设计”在创作周,记者走访了4个工作室。在木雕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埋头创作的陈加国,他从业已有20多年的时间,是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以前我们只是模仿、复制前人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创作,这是第一次。”已经43岁的他面对自己设计的画稿再三端详,画面很简单,是两只鸟飞过水面,但负责指导的肖立教授希望他能从20多年来不断地重复、模仿中走出来,借鉴国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上有所突破。“他原来想借鉴八大山人写意类的作品,我认为与木雕语言注重写实、工笔细作的艺术特征不相符。这幅草稿是不断磨合的结果,看似是两只简单的鸟,但有了远近、大小的区别,使画面变得立体,这是其原有木雕艺术语言里缺乏的。虽然看上去雕得少了,但处理起来可能更难。”肖立说。在刺绣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梁淑萍。她的设计别具匠心,同样一幅绣品,但拉动绣品前的装置,能看到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色彩淡雅的木棉花叶子,一幅是色彩艳丽的花朵。“那花是木棉花,是我家乡的市花。”梁淑萍,1988年出生,广东佛山人,自幼学习传统粤绣技法。“我把家乡骑楼建筑艺术元素运用到了绣品的装置设计中,希望大家拉动绣品前的这扇‘窗’时,能看到非遗的美与寂寞。”在美院教授指导下的这些“再设计”和“新演绎”的作品,其器形和图案等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不突兀,似乎让这些作品拥有了更独特的美感。这种合作形式,不仅为传承人架起了通往艺术的桥梁,把工艺品变成了艺术品;同时也架起了非遗产品走进现代生活的桥梁,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让他们找到了回归市场的自信。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美芳受邀来京讲学,她说:“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任何僵化的对待传统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复制古老的传统技艺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身在第一线,不能抱住传统不放,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激发非遗的活力和动力。”从自发到自觉主办方决定举办此次活动可谓立意深远,除了希望通过这些传承人带动他们身边的一批人,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外,还因为主办方看到了这批“70”后、“80”后传承人,承担着非遗“交接”与“转型”的重任,其责任意识和思想观念将影响着今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有专家表示,此次活动的举办可谓正当其时。经过一个月的浸润,对于非遗所负有的使命,这些传承人已从原来的自发走向了自觉。除此之外,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学院精英与民间艺人搭建了沟通平台,更为珍贵的是,还让大家看到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不同思想间的交流与碰撞。蜀绣传承人岳亚玲巧妙地把剪纸艺术融入刺绣设计中,乔晓光本是剪纸组的负责人,可他“跨界”地为她提出了一些建议,“你不仅可以把刺绣绣在布上,也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绣在有韧性的纸上、破碎的布片上、画报上、照片上、木头上,甚至国外有人绣在手上,这些我们都可以借鉴。”工艺美术的关键词是“材美工巧”,用材上有所突破,其艺术作品必然会带来别样的感受。陕西延川剪纸传承人刘洁琼说:“原来我们的生活很贫穷,把生活做成了艺术,面对苦难想让自己很艺术地活着;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我们回过头来要把艺术做成生活。此次活动对我启发很大,回去后我想把剪纸和石刻、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不让其在现代工业的侵蚀下逐渐消逝,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加入创新元素。但这条路不可能由传承人独力完成,需要加强设计,需要有产学研的融合、政府的帮扶指导。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规避,比如这种跨界的融合,“跨”过去之后,是否还能保有传统特色,这些都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取得的成绩,主办方也在思考如何将这样的活动可持续地办下去。如同这些传承人一样,大家渴望着创新与变化,更希望通过这个春天的播种,能够收获秋天里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