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广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的王选院士为“全民阅读”徽标揭牌,使“全民阅读”的理念走进大众视野。也是在那一年,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国家图书馆设立了“文津图书奖”。作为图书的收藏者、管理者和传播者,11年来国家图书馆一直坚持公益、公正、公开的原则,希望通过图书评奖的方式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履行图书馆文化传播、公民终身教育的职能。
岁月如梭,“文津图书奖”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现已至第十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津图书奖”参评图书总数已达7000余种,共评出99种获奖图书和421种推荐图书;全国500余家(次)出版社、近200家图书馆参与评选;先后举办过350场“文津读书沙龙”活动,参与人数10万余人;“文津图书奖”专题推广活动遍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如今,“文津图书奖”已然从国家图书馆一家扶持的“小苗”,茁壮成长为国图引领、全国图书馆界积极参与、出版界百舸争流、读者翘首期盼、媒体竞相关注的“大树”。这一可喜成果与国家图书馆百余年来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有关,更得益于当下蓬勃向上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更直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报告中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之一,国家图书馆将充分履行职责,为促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在古今中外诸多介绍事物起源、流变的图书之中,孙机先生这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既是最新的,也可以说是最系统、最全面的,在它出版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过众多殊荣。今天,“文津图书奖”再一次把年度大奖这份殊荣送给它,这是因为:首先,它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这,正与“文津图书奖”作为文化津梁的旨趣相合。
《沈从文的后半生》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读《沈从文的后半生》,我们对这一简括的评语,对沈从文本人,乃至对那个时代,会有更丰富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作者张新颖教授认为:“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无论是沈从文还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因而这种认知与理解,就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耶路撒冷三千年》
不少中国人对耶路撒冷的印象,就是此起彼伏的战火和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对它的历史,特别是它曾作为西方人眼中“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一般知之不多。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这本书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部带有声光电效果的洋洋历史长卷,许多事件和人物闻所未闻,即使以为还熟悉的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也不像知道的那样。读者可通过阅读本书来咀嚼西方文化在多元文明碰撞中发展演化的过程,观赏到人类文化的一个璀璨的侧面。
《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
公元前500年世界文化异彩纷呈的景象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新轴心时代”的提出是汤一介先生学术风格的体现,饱含着一位哲学老人对当下文化发展的殷切希望。汤老感觉到当下现实社会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到来。而他的“瞩望”正是在自己孜孜以求的进程中,对后人的一种期许,对未来的一种信心。
《是什么带来力量》
一个在德国出生的年轻人,放弃优越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偏僻、落后的中国广西大山里的一个农村做一所小学的义务教师10多年。《是什么带来力量》,这个诘问很有力量。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面貌,要靠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靠发展农村的教育。中国的农村教育值得关注,我们也欢迎外国人关注。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在作者卢安克看来,教育的主要职能作用是引导孩子发现、开掘自身固有的潜在力量,培养儿童的归属感和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是作者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由以色列年轻的杰出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以史学家的积淀、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理性,总览了人类从10万年前看似不起眼的动物到主宰世界的上帝的波澜壮阔发展史。全书讲今论古,高瞻远瞩,旁征博引,见微知著,理念新颖,气势恢宏,将历史、文化、宗教、法律、科学、人文、经济、信贷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丰富的知识熏陶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本书内容涉及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大数据、科学方法、宗教、历史、社会学等等。作者万维钢在书中也坦承,他不是通才,但是,读书很多。他通过对这些书涉及的内容,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流传的许多认识,进行“有趣的谈论”。他不是让你相信他是对的,或者哪个科学家是对的,而是分析后,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任何没有定论的探讨本身就是科学的态度。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这本书,把我们这个时代,确切地说,美国刚刚过去的20年,中国正在发生的当下,“越联系越孤独”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精准又必须面对的分析与揭示。作者雪莉·特克尔建议,在我们找到全新方式连接彼此和相互沟通之前,我们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后退一步。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已经为科技付出了哪些代价,还有哪些东西尚未受到科技损害。在我们的信息消费呈几何级数增长、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的今天,这种警告更凸显它的意义。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与大多数同类书不同,这套书并不局限于某些历史片段、某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而是试图梳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作者陈卫平先生通过足足14册的篇幅,以神话开篇,从中国远古的传说故事一直说到1949年的现代,结合小读者的阅历和视角,引导他们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漫游。
《万物运转的秘密:给青少年的物理世界入门书》
物理学就是对世界上物质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对世界上万物运转秘密的探索和解析,而这正是《万物运转的秘密》这部书的书名所揭示的内容。在书中两位英国作者不仅解说机械如何运作,也揭示一个东西的形成概念如何与另一项物品产生关联。其间穿插着孩子们喜爱的猛犸象这个诙谐的比喻来描绘出各种原理,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同作者一道,从阅读中理解复杂的现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