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4月17日,东莞市举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训班。 郑志波 摄谭志红4月17日上午,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祁述裕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为全市200多名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干部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祁述裕说,这是全国最早举办的落实《意见》的培训班之一。东莞市已于2013年底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第一次飞跃,去年底又跻身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目前,东莞正以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深化示范区后续建设。举办此次培训班,旨在通过培训,准确把握《意见》的内涵、原则和重点并付诸实施,进一步擦亮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第二次腾飞。擦亮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的品牌湖南人阿刚在东莞生活了10多年,是东莞市高埗镇裕元鞋厂的老员工,他每月都要坐将近1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市区的东莞市图书馆借书。看完书后,借助于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通借通还机制,他不需要专程去市图书馆还书,在高埗图书馆就可以完成还书。陈小姐是南城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爱好文艺。在她的生活圈里,坐落着行政中心广场、玉兰大剧院、元美公园等文化活动场所。这让她的业余生活方便而丰富,她时而在玉兰大剧院欣赏高雅节目,时而在行政中心广场“都市彩虹”观看演出,时而在元美公园“完美大舞台”感受律动。雪晨是塘厦镇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她说公司附近有政府广场、图书馆、演艺馆、展示馆等现代化的文化设施,还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每年举行的打工歌曲大赛,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欢乐广场和展示自己的幸福舞台。在今天的东莞,有越来越多的新老东莞人正跟他们一样,享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欢乐。东莞市长期重视文化工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作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始终是东莞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是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广东首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东莞更是举全市之力打好创建攻坚战。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东莞构建起了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实现了飞跃,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东莞模式”。2013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授予东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称号。对于东莞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祁述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东莞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绩在第一批示范区创建评审中名列前茅,其在示范区创建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表示,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质量、效益取得了长足进展,彰显了东莞的城市文化形象。虽然东莞已经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但还不能称之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尤其是对照《意见》的标准来看,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培训准确把握《意见》的内涵、原则和重点并付诸实践,进一步擦亮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的品牌。根据中央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部署,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东莞城市发展的战略。潘新潮说,这是东莞近10年来重要的一次城市发展目标调整,要把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东莞将通过抓紧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联动工作方案,全力做好改革试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认真有效的公共文化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文化惠民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机制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据了解,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将于今年深入各地开展对《意见》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东莞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和省督查组将在下半年的复评中考察东莞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因此,潘新潮要求进一步推进落实市政府公共文化“1+4”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深化示范区后续建设,擦亮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的品牌。以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深化后续建设潘新潮说,拿到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牌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解决“创”成之后如何“建”的问题,东莞以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以成功创建示范区为新的起点,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着力加强示范区后续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增创更多亮点,更好地服务市民,进一步提高示范区的含金量。一方面,加强制度设计,注重成果转换,从政策层面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和指引。经过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去年8月14日,东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及4个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切实把制度设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1+4”政策文件注重推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共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社会化水平;同时,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将标准化试点与示范区后续建设相结合。去年底,文化部公布了1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名单,东莞榜上有名,再次进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队”行列。这就意味着,东莞不仅在全国创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东莞模式”“东莞经验”,还将继续创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东莞标准”,而这种结合经济新常态和外来人口众多的实际摸索出来的标准,必将在市情相似的东部地区产生示范性作用。祁述裕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块“硬骨头”。对此,潘新潮表示,东莞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既是光荣,也是压力。他要求全力做好改革试点,作为试点要走在前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东莞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细化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3项。其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旨在制定满足市民需求、切实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标准,主要包括文化设施、产品供给、经费队伍3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则是选取文化馆、图书馆等3个服务面广、服务任务重的市直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制定3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则选取镇(街)政府为首批评估对象,以镇(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试点,制定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标准化试点的“东莞经验”东莞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将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规范、质量良好、公众满意为目标,既练好“内功”,又巧用外力,形成了运转顺畅、运行有效的标准化试点工作机制。一方面,东莞市参照国家和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设置,调整完善“东莞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建立起了相关单位、镇(街)协调联动,村(社区)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同时,制定下发了《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问卷》、《东莞市镇(街)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调查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摸底。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的要求,结合东莞实际,形成并完善《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制定各项标准。另一方面,东莞通过定向招标将3项标准以课题的形式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以确保各项标准的科学、规范、适用、可行。经过深入了解有关文化机构的人才力量、研究成果,并多次沟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最终与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签订了协议,委托其制定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又就东莞市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与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签订了课题委托合同。在各项标准的研制过程中,东莞也注重吸纳专家意见,加强与各级专家的沟通交流,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确保在各项标准的制定中能准确把握方向,及时吸纳先进经验。2月1日,东莞市文广新局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来自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组、广东省文化厅及各课题组的领导和专家对东莞市各项标准的制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4月17日,东莞市组织举办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训班”,邀请专家深入解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月22日,东莞还将承办召开首届“广东省公共文化论坛”,加强与省内各城市、社会各界代表的沟通交流,深入探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的经验、做法。东莞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机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事业发展处处长白雪华认为,东莞联合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一同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工作机制,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表示,东莞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模式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引领性,值得其他试点地区学习借鉴,并建议文化部总结推广。借助专业团队的专家实力和专业视角,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和标准明细表初稿的编制工作,以及对公共文化标准化相关文献资料、重要政策文件、国内外各项标准的收集及分析;分步骤制定、下发面向社会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况调查;起草形成了《东莞市图书馆服务规范》初稿、《东莞市文化馆服务规范》初稿。今年年底之前,3个课题预计可以全部结项,并实施运行。届时,3个建立在广泛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调研基础上的课题,将构建起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文化机构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覆盖设施、服务和评价等要素的地方标准化体系。将国家要求与东莞实际相结合东莞的市情比较特殊。一方面,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沉积在基层。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制约,各镇(街)、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能。另一方面,东莞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名城,人口结构特殊,外来务工人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0%,受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如何结合实际,制定出既具有示范效应又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东莞市文化部门正努力破解的难题。对此,白雪华表示,东莞市特殊的人口结构可以成为标准化制定的突破口,据此做出一批有特色的成果,必将在东部城市起到示范性作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巫志南认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出创新性、先进性并具有特色,特别是要打破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现象。同时,要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根据经济、财政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清华大学教授杨永恒则建议,东莞要根据自身特点,特别是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更加扎实、分层地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东莞基本达到了国家制定的标准,因此需要更加注意自选动作,彰显地方特色。在具体的标准制定过程中,东莞市将国家要求与东莞实际相结合,既要通过标准来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有效覆盖不同人群的需求,还要结合未来几年东莞的实际经济状况和群众需求。因此,东莞在标准制定上重点加强软件建设等方面的探索,鼓励和推动各业务单位研究、制定合乎东莞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各项标准要既具有前瞻性,又不盲目提高指标要求。东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的标准制定既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又要体现文化转型发展的规律,从重视硬件建设向重视软件建设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互联网数字化转变,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多方参与转变,要通过设施的使用率、群众的满意度、社会的参与度倒逼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使标准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东莞而言,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和手段。随着示范区后续建设的深入推进,东莞除了进行标准化试点外,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效能为重点,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后续建设规划、制度设计研究、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活动等方面继续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创建,东莞高标准建设了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公共文化设施城乡一体化水平全国领先。为提升设施效能,东莞将强化镇管意识,进一步明确各镇(街)统筹管理本地文化设施的职责,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管理制度,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设施硬件保障。强化专业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考核,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水平;推进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吸纳更有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的文化人才共同参与;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推广“菜单式”服务,深入探索“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近年来,东莞市着力创新文化惠民方式,打造了40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千场演出,实现文化志愿者常态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提升。接下来,东莞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如完善需求反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化水平,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社会化。此外,东莞还将深入实施理论示范。配合广东省文化厅,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打造面向全省、渐次辐射全国的开放性理论研究平台,做好首届“广东省公共文化论坛”,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并反哺实践,助力广东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长效发展,不断提升广东公共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