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罗群)近日,于北京国家话剧院举行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上海现代戏剧谷带来的《柏阿姨的上班路上》和《求偶》两部市民话剧让观众眼前一亮。5月4日,由国家话剧院、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和上海现代戏剧谷共同主办的“海派市民话剧:一场民生与舞台的对话”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京沪两地的专家就市民话剧各抒己见。《柏阿姨的上班路上》由在上海家喻户晓的热心肠“老娘舅”柏万青根据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参演的其他演员也都是非专业的戏剧爱好者。《求偶》由台湾导演李宗熹编剧并执导,以上海某公园里的相亲角为主要场景,表现心急的父母代子女求偶的社会现象。两部作品以市民生活为题材,让戏剧从舞台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升华到舞台,是市民戏剧的代表。
上海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沈伟民用“都市气息、市民情趣”来概括两部作品的特点,与会专家亦普遍对两部作品接地气的内容题材、真实生动的表现形式给予首肯。担任《柏阿姨的上班路上》艺术指导的上海淮剧团副团长梁伟平说:“该剧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演员也几乎是本色出演,他们对舞台调度之类可能不太懂,但真事、真情足以动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说:“这两部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原生态,很亲民,《求偶》里不同婚恋观的冲突在当下非常有现实意义。”同时,廖向红建议,《柏阿姨的上班路上》不妨排演续集,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短平快的戏剧形式予以反映;而在《求偶》中,主创对不同婚恋观的价值判断如果能表现得更含蓄,作品会更加引人思考。沈伟民则建议,鉴于作品的内容、风格,旋转舞台等高科技舞美手段的使用不宜太多。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则跳脱了具体作品,从戏剧整体生态的角度观照市民话剧。在杨乾武看来,目前中国主流戏剧创作的姿态还不够开放,“好人好报”和“英雄颂歌”依然是两种主要的创作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新的力量介入以打破现有格局,京沪两地的小剧场以及如今的市民话剧都是新力量的代表。“只有先‘落地’,切实走到观众中去,才有可能‘登高’,寻求艺术的突破。市民话剧从现实生活出发,真正做到与观众对话,这在今天的戏剧界有重大的意义。”杨乾武说。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去年就看过《柏阿姨的上班路上》,当时即感到这样一部市民戏剧、社区戏剧非常独特,应该介绍给北京的观众。“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仅靠国有院团是不够的,国有、民营、社区三方面共同推动是今后的趋势。我们的原创作品应该把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人物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做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让戏剧走向生活,让生活培育戏剧。”周予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