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荆楚文化“活起来”——湖北省文化共享工程成果显著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徐 超 李协萍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数字化保护时代

1月31日,一代汉剧大师陈伯华去世,消息传来,全国文化艺术界一片悲痛之声。此时,由湖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下文简称“省分中心”)监制的纪录片《汉剧》刚刚制作完成。悲悼的同时,省分中心主任汤旭岩也暗自庆幸省分中心抢救性地拍摄、整理了很多关于陈伯华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编辑、数字化,将被纳入湖北地方戏曲多媒体资源库。

《汉剧》纪录片介绍了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剧种——汉剧。汉剧的艺术体系完善,剧目种类丰富,号称“八百出”,角色体系也十分成熟。该纪录片不仅对汉剧做了一个资料式的呈现,也对汉剧的历史、走向、行当、传承等有一个细致的梳理。而这只是湖北省分中心“湖北地方戏苑”数据库中的一个例子。湖北地方戏苑多媒体资源库不仅介绍了湖北当地每个剧种的起源、分布、表演方式、演出单位、演出情况、流变历程,还提供了许多优秀剧目的演出视频和剧目简介,更穿插了戏曲名角儿的趣闻逸事、戏曲剧目的创作来源等,共计800余项。

汉剧不仅是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还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湖北省图书馆自2008年起就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当前非遗生态的脆弱化让他们期望利用数字化为中华文化遗产留下更多的资料,保存更多的影像。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展现,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使人们能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大格局中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

这些数据库只是省分中心众多数据库中的代表。省分中心近年来以湖北省图书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已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数字资源建设体系,自建资源与外购资源相结合,满足多层次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努力建设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的数字资源协作加工平台,区域内各图书馆分工协作,建设以湖北地方特色为主的数字资源库群。目前湖北的地方资源建设总体框架由凤舞九歌、楚地拾遗、红色记忆、江汉风情、荆楚揽胜、知识讲座六大部分组成,涵盖了湖北地方戏曲和文艺、红色历史文化、湖北各地特色资源、名胜古迹、长江讲坛等内容。到2014年底,馆藏数字资源总量102TB,可提供数字资源总量约500TB。

荆楚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名誉馆长冯天瑜认为,湖北是古代楚文化的核心地域,古代楚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成就方面都堪称“翘楚”。楚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例如以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并称,由老子、庄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与黄河流域的孔孟思想并称。湖北古代的楚文化的确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发掘和传扬。秦以后的大一统时代,湖北这块热土,依然代代不乏文化名人,如茶圣陆羽、药圣李时珍、明代首辅张居正等。湖北的宗教文化也很兴盛,武当山是中国最为著名的道教圣地,而鄂东的黄梅则是中国汉传佛教最为重要的宗派——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到了近代,湖北成为古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显示出更加多样性、更加包容性的文化特质。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绚丽多姿的楚文化遗产由于各种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其散佚不计其数,而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些还在沉睡之中,它们的前世今生仍不为人知。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是全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有效手段。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优秀中华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传播,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荆楚文化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东风和数字化的浪潮中开始有了一种更为动态的、立体的、多样的呈现方式,荆楚文化资源因此“活起来”了。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省分中心聘请文化、传媒等方面的专家指导湖北地方资源建设,设计湖北地方资源建设框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省分中心在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推广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以来,省分中心申报并完成专题资源库9个;自主拍摄《荆楚名胜》系列专题片,向发展中心提供自建资源1TB;省分中心还与很多县市单位联合申报建设了特色文化多媒体库等。今后,省分中心将立足湖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加深入挖掘具有地域文明特点、体现当地文化精神、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群众认同度高、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资源内容。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服务,打造全省数字资源统一检索服务平台,截至2014年12月,数字资源平台共挂有数据库60余种,均通过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全省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免费使用,丰富、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穿越时空壁垒,延伸至基层的每一个站点和广大群众。

数字服务体系带活文化资源

2014年10月,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湖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公共数字文化月惠民活动月”现场会在湖北省图书馆召开。会上,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中心”揭牌,随后启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湖北试点,还举办了“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论坛”以及研讨文化共享工程“十三五”发展思路的三个平行会议、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全国工作交流会等,同时在湖北全省启动了以互联网为载体,集服务信息发布、供需信息对接、网上办事、数字资源服务和服务调研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湖北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省分中心在湖北省各地通过体验、展览、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惠民活动,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体验了数字文化的实惠、便利,为数字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省分中心已决定将此活动常态化每年举行,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拟向全国推广。

文化资源数字化还只是文化数字化的第一步,发掘和利用这座文化“金矿”才是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据省分中心介绍,如果文化数据库(专题片)里的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文化创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植入文化的“根”,文化传播上更能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文化消费上可以更便捷……这样的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才更有意义。省分中心正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文化资源的利用。

汤旭岩介绍说,按照今年初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相关要求,下一步湖北省分中心将继续加大文化数据库(专题片)的建设力度,扩大“数字文化惠民月”活动的范围,让更多人参与到数字文化的共享活动、创造活动中来,希望能把文化共享工程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使有着巨大潜力的湖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经济的优势,加快实现湖北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跨越。

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时代承载新的梦想。省分中心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尽管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他们坚信,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拥抱数字化灿烂的明天,必将营造一座更广阔、更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