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笔者近日随一个县级剧团下乡送戏,目睹了基层文化战线干部职工的“本事”。这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惠民演出,当地院团和文化局的干部早上6点不到就出发,到了地方简单吃几口饭,卸车、装台、演出,一上午时间过去,台下百姓看得哈哈大笑,台上演员满头是汗。回程路上,团长让其他演员先走,自己掏腰包请拉道具的货车师傅吃午饭。为什么请货车师傅吃饭?因为货车是团长通过朋友免费借来的,剧团没有自己的车。在当地,笔者还采访了农村电影放映员,当地规定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员每放映一场的补贴为200元,自驾车下乡,到偏远地区时油钱还要倒贴。类似情况在基层不算个例。照片只拍到了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却拍不到台后搬运道具的普通职工;人们能看到群文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极少关注那些开着私家车到村里培训的辅导员。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人罕有抱怨,对他们而言,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让这一切付出都值。文首提及的那位团长说:“在基层干工作,没钱给帮助自己的人当劳务费,只能靠感情投资。”感情投资固然感人,但能否是长久之计?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中央的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到头来还得靠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来做。市场经济时代,我们钦佩、倡导志愿奉献精神,但不能也不忍硬性要求所有基层文化人都如此。最关键的,还得从根上着手,提高基层文化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让他们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