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围墙”内外精彩连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各地博物馆相继推出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其中,不仅有静态的文物展示,更有动态的“草堂一课”、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市102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打开大门。夜间,响应“博物馆之夜”计划的上海笔墨博物馆、三山会馆等35家博物馆开展学画团扇、沪剧折子戏市民专场等特色配套活动延长至晚9点。

纵横交错的上海地铁成为跃动博物馆日氛围的一股重要动力。12万册口袋书——《开往博物馆的地铁》导览图,推荐距离轨交站点步行路程不超过10分钟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分别在6个地铁线路沿线的12个场馆免费发放。风格新颖、信息细致、携带方便的口袋导览图颇受市民欢迎,很早便被市民领取一空。同时,6万份最新版本的“文化上海·博物馆导览图”(2015版)也在全市定点发放,帮助市民选择合适的时间、最佳的交通线路,走进各类博物馆,感受多样的文化气息。

当天,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汤晓丹文物精品展”移师青浦区博物馆等举措,都在呈现“优质资源”流动的局面。“郊区群众可以不出远门,就近参观到各种类型的文物精品展览,这样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上海市文广影视局、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说,“为进一步盘活全市博物馆资源,打破市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与区县博物馆之间的业务沟通壁垒做了有益尝试。”

上海的国际博物馆日相关活动贯穿整个5月,主办方以124家博物馆为主要活动场地,充分联动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等城市文化空间,组织开展152场面向公众的免费文化活动。

今年,四川不少博物馆除了免费开放以外,还开展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5月18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发布文物诗集《金沙物语》,并举行了读诗会。作家阿来、剧作家魏明伦等也到现场,聆听、分享对《金沙物语》诗篇的感悟。

除此之外,不少博物馆还走出“围墙”,把更多活动送到社区和学校。其中,杜甫草堂博物馆带着“草堂一课”前往都江堰的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活字印刷课。“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仅举办了应急救援现场演练,还开展了两次“地震知识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主题活动。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普人偶剧《恐龙去哪儿了》带领小朋友领略侏罗纪的故事。

如果你好奇破损的文物是如何修复的,可以去四川博物院看看。当天,四川博物院对公众免费开放综合文物修复室、文物预处理室、高光谱实验室扫描电镜及激光拉曼实验室等多个文物修复的技术空间,并安排专业人员讲解文物修复保护技术及流程。

在黑龙江,回顾抗战历史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重要主题。

黑龙江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主题,举办了黑龙江抗战历史图片展联展,并成立了黑龙江省抗战文物单位联盟,拉开了全省文化系统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序幕。

据了解,黑龙江抗战历史图片展联展由黑龙江省文化厅发起,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等10个博物馆共同参与。该展将在黑龙江全省进行巡回展览。

在广西,围绕《博物馆条例》宣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等主题,文化部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展览达138项。

5月18日至19日,2015年广西(贵港)“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千年古郡贵港市举行。活动期间,“广西文博十佳讲解员”评选、贵港市民间艺术表演、罗泊湾汉墓出土精品“翔鹭纹铜鼓”特展、历代楹联匾额精粹展等系列展览、民间文物鉴赏活动以及文物专题系列讲座等活动陆续展开,为广大群众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

将视角移至陕西,当地文化单位着力推出了中印文化交流展。

博物馆日当天,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取经归来——一代宗师唐玄奘展”,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希望中印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在世界历史文明发展中再续辉煌。陕西省文物局还举办了“取经归来——一代宗师唐玄奘展”“陕西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基地”合作单位签约仪式。

此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了“探秘秦帝国,相约兵马俑之秦文字”系列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儒家经典《开成石经》开展了文化典藏出版报告会、“碑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参与采写:洪伟成、黄思宇、付远书、张建友、郭凯倩、任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