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做客第34期文化周末大讲坛。刘 中 摄东莞本土文史学者杨宝霖在莞城图书馆举办讲座。文化周末晚会第100期活动以“见证·分享·超越”为主题。 陈荣祖 摄学生们在莞城美术馆参观。5月12日下午,文化周末大讲坛第66讲在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和法国青年导演马雷梦以“罗兰·巴特与当代生活”为主题进行对话,纪念文化巨擘罗兰·巴特百年诞辰。这是“中法文化之春十周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文化周末”10周年纪念的重头戏。自2005年创立到现在,“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坚持文化惠民,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莞城街道办事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之举。文化是莞城的根和脉,近年来,莞城街道大力实施“文化莞城”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发展,谱写了“文化莞城”建设的新篇章。创新公共文化实践路径“文化莞城”建设硕果累累莞城街道是东莞城市的原点和文脉,有着1250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莞城街道文化遗产丰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园、却金亭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容庚故居,还有西城楼、资福寺、金刚经、云石塔等众多文物古迹。莞城名人辈出,涌现了陈琏、罗亨信、罗嘉蓉、邓容敬、邓尔雅、容庚、容肇祖等文化名人,莞城的王屋街走出了17位进士。岭南画派的鼻祖居廉、居巢曾客居可园作画传艺10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莞城无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莞城街道党委、政府站在历史的根基和新的起点上,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2007年提出“文化莞城”发展战略以来,莞城街道将文化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实践路径,构筑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写下了“文化莞城”的美丽诗篇。莞城街道坚持走公益化、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建立了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高雅艺术文化品牌集群,全方位、立体式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10年来,莞城街道以文化周末晚会为起点,衍生出“文化周末”十大工程,成为莞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2009年,“文化周末”系列工程以“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莞城街道在全市32个镇(街)中首先办起了美术馆。莞城美术馆于2008年2月开馆,策划举办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多次获得文化部和全国美术馆奖项,今年2月还承办了2014年度全国美术馆年会。这是全国美术馆年会首次在华南地区举行,更是首次在乡镇级的美术馆举行,为敢为人先的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全国第一”。莞城街道还从2013年起,创新推出“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这种“市民点单,文化配送”的新模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过去的“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需求的转变,满足了不同单位、群体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两年来,先后推出了80余项服务项目,举办了92个培训班、16场讲座、12场晚会、1个工作坊、25个展览以及5场惠民电影,受惠人数达30万人次。2015年,莞城街道又准备了80项“文化惠民”活动,还推出了“私人订制”,居民可自由组合成团体,满足一定条件要求便可自主申请文化服务。正因为敢于先行先试,莞城街道的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第四批广东省“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等国家、省级荣誉,还被评为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镇(街)”“文化新城建设标兵单位”以及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公共文化设施星罗棋布文化活动阵地优质高效公共文化设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莞城街道高度重视文化设施的规划、投入与建设,高标准建起了一批文化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阵地。各种公共文化设施星罗棋布:有专业化、高水平的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21空间美术馆,有享誉大城区、设施一流的莞城少年宫,有每周末提供文化大餐的文化周末剧场,也有以展示东莞本土特色文化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东莞博物图书馆)。莞城街道建起了大大小小广场11处,包括文化广场、东门广场、旗峰广场、市民广场等,广场总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其中,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完善,设有大小舞台各一个,有配套的灯光音响、多功能室内报告厅、化妆间、宣传栏,以及儿童活动区和健身路径。东门广场总面积3万平方米,比邻东莞市人民公园、莞城少年宫,设有羽毛球及乒乓球区、公共舞池和阳夜韵大舞台等设施。这些开放的公共空间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给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走进莞城街道,处处可以享受到文化的快乐。在文化广场100米范围内,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文化周末剧场、电影院等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比肩而立。在莞城,完全可以过一个充实的文化周末:白天,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去美术馆看展览;晚上,文化广场有欢乐的节目,“文化周末”有高雅的演出活动,电影院有精彩的大片。莞城辖区8个社区和莞城科技园均建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室,实现了文化设施“标配”,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加强社区图书室联网建设,东正、博厦、被与、罗沙等多个服务店已完全实现联网管理,通借通还。以莞城图书馆为枢纽,各社区服务点为节点的图书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以东正社区为例,2012年初,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建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图书室、影视视听室等文化活动设施,免费开放。该社区的图书室面积约18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与东莞市图书馆联网,大大方便了辖区居民。又如刚刚投入使用的北隅社区泰景图书室全天开放,并设有专人管理,藏有经典文学、青少年科普、动物世界、期刊等各类书籍500余册,可同时容纳50人阅读学习。而莞城科技园内电子阅览室的“软件通”数据库正式启用后,园区员工凭身份证登记即可免费学习各种软件的使用教程。品牌活动特色鲜明文化品质不断提高5月5日至7日,莞城步步高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分批走进莞城美术馆,上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他们参观了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通过展出的63位年轻工笔画家的作品,领略了青年工笔画百花齐放的青春印记。每班还选出两名学生当小小讲解员,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给同学们讲解青年画家的技法。课后,孩子们也用线描的形式对自己喜欢的工笔画进行临摹。这是莞城美术馆开展的“在美术馆上美术课”活动的生动一幕。2011年以来,莞城美术馆大力开展“在美术馆上美术课”活动,特别是在各大特色展览期间,邀请各校师生把美术课搬到美术馆来上,为他们搭建学习交流、近距离感受艺术的平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2011年至2014年,共有200个班次到莞城美术馆上美术课。其中,步步高小学通过“在美术馆上美术课”,将美术欣赏课作为该校美术教育特色,相关课案成为广东省美术教学的典型。近年来,莞城街道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打造,形成了“文化周末”系列工程、“两馆”公共教育两大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成为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除“在美术馆上美术课”外,莞城美术馆还从2012年起开设了“馆校共建美术教育基地”,把精品展览制作成“流动展板”送进校园,让专业导赏和专家讲座走进校园,进一步加强美术馆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联系。截至2014年底,莞城美术馆共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东莞中学等14所学校(院)签订了“馆校共建美术教育基地”协议。该项目已入选文化部2013年至2014年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4月18日,“追源溯流——杨宝霖讲东莞氏族源流”专题系列讲座第一讲在莞城图书馆开讲,吸引了众多文史爱好者前来听讲。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以1949年以前所编的族谱、历代碑刻、东莞古籍等记录的姓氏为依据,整合30多年来的研究积累,详细讲解了东莞各族的历史源流。2011年至2014年,杨宝霖在莞城图书馆先后举行了29场东莞文史讲座,包括“杨宝霖讲东莞木鱼书”“杨宝霖讲东莞方言”“旧梦留痕——杨宝霖讲莞城已消失的名物”三大专题系列讲座,“杨宝霖讲东莞文史”已逐渐成为莞城图书馆的文史品牌。除“杨宝霖讲东莞文史”专题系列讲座外,莞城图书馆还精心培育了晒书大会和“书籍之美”两大品牌阅读活动,以亲民、参与性高而受到读者的青睐。其中,“莞图晒书大会”始于2009年,书友们可在微博晒书,也可现场进行图书交流或交换,吸引了藏书爱好者、特色书店参加。“书籍之美”以书籍展览为平台,以书籍装帧设计之美吸引读者驻足翻阅,进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经过4年的举办,“到莞城图书馆看最美的书”已成一种文化时尚。社区文化精彩纷呈文化产品供给充足莞城是融合之处,新老莞人和谐相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人杂居其间,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复杂、多元。长期以来,莞城街道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成了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的立体化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先后形成了“凤凰之约”“和阳夜韵”“榕树下”等市民文化活动品牌,让新老莞人皆有所乐。“凤凰之约”是新莞人的文化乐园。2006年,莞城街道在文化广场重点打造“凤凰之约”市民文化品牌,主要面向新莞人群体。经过10年的培育和发展,“凤凰之约”衍生出系列文化活动:周一晚上的“文化广场大家唱”,周二、五晚上的“新莞人金韵台”演出,周六晚上的文化惠民电影,以及每月一场的“周末喜相逢”曲艺演出和“京剧票友社”活动。每周演出近20场次,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参与的群众演员达2万多人次,观众超过300万人次。“和阳夜韵”是莞城街道在东门广场打造的市民文化品牌,是全民欢乐的舞台。每年演出活动近千场,参演市民1万多人次,吸引市民上百万人次。每天晚上,东门广场都是歌舞升平:“活力东门”广场交谊舞从不“打烊”,“天使家园”广场舞每周5次相约,周五晚的“和谐之音”让大家想唱就唱,周六晚的“粤韵金声”则是粤曲迷们的最爱。“粤韵金声”是由东莞市文广新局主办、东莞市粤剧发展中心与莞城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承办,演出的折子戏由各镇街曲艺社自编、自导、自演,每次演出都一“座”难求。“榕树下”则是北隅社区精心打造的市民文化品牌。近年来,北隅社区以“夕阳红大舞台”“榕树头文化大舞台”“东江大舞台”和粤剧培训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榕树下·夕阳红”群艺文化品牌工程,每月举办各种活动达60场以上。在“榕树下”,市民总能找到喜欢的文艺活动。文化团队遍地开花文化基地崭露头角在2014年12月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市民音乐舞蹈花会上,来自莞城街道的“森林缪斯”组合用优美的女声展示了客家山歌的风采,以一首《水墨乡情》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并获得银奖。该组合演唱的另一首歌曲《春天的田野》先后获得了“第四届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会演唱金奖”“广东省第三届八省客家山歌邀请赛金奖”等荣誉。“森林缪斯”组合成立于2012年初,是以莞城街道群文干部为主成立的女声重唱组合,发展路线定位为精品化、原创化方向,在作品的创作和演唱上融入东莞元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13年,莞城街道邀请著名音乐家为该组合量身打造的“新客家山歌”组歌系列,将传统客家山歌融入流行元素和现代歌唱技巧,使歌曲新颖清纯又富有民族特色,被评为“东莞市艺术精品扶持项目”。近年来,莞城街道高度重视文化团队建设工作,出台了《莞城区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发掘、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队。目前,在莞城文化部门登记在册的群众文化团队已有57支,其中,具备独立完成整场演出的团队有19支,成为莞城精品文化创作、传承与推广的主力军,并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官方赛事中取得奖项58个。其中,莞城金韵台艺术团是一支由新莞人为主体的业余群众文化团队,也是莞城街道最成熟、开展常态化活动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团队。2007年4月,金韵台艺术团在时年73岁的“东莞妈妈”陈丽芬带领下开始了第一场正式演出,从此每逢周二、周五的晚上,艺术团都在莞城文化广场定时定点开展志愿文艺演出。8年来从未间断,常年坚持演出已达800多期,每场演出观众平均1000人次。2014年,该团队成为东莞市第一批“千场演出”市财政采购的4个文化团队之一,在全市各镇街巡演12场。莞城合唱团是东莞合唱艺术爱好者之家,其前身是“莞城业余合唱队”,成立于1992年。2012年4月起,莞城合唱团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合唱爱好者,组建了老、中、青年合唱班3支常态化训练的合唱团队,注册人数达245人。除每年举办专场音乐会外,还多次参加合唱比赛和交流、汇报演出,打响了莞城街道的合唱品牌。此外,莞城还先后成立了6个群众文化基地,包括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广东省语言艺术教育实验基地”、莞城少年宫的“广东省少儿艺术培训示范基地”、莞城中心幼儿园的“东莞市(莞城)少儿舞蹈创作基地”、实验小学的“东莞市群众艺术馆儿童合唱培训基地”、莞城合唱团的“东莞市合唱基地”、莞城中心小学的“少儿歌曲创作活动基地”。近年来,各个基地作为文化精品创作的一个“推手”,让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各类平台展示。莞城舞蹈、合唱、语言艺术方面的作品在国家、省市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收获了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