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富 余结红借助云南楚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近年来,禄丰县始终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整合全县项目、统筹各类资源,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覆盖城乡、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禄丰地处滇中腹地,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和800多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化石为禄丰赢得了“恐龙之乡”“化石之仓”的美誉。全县居住着汉、彝、苗、回、傈僳等25个民族。为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禄丰县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村庄规划中。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县乡常住人口变化,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以文化惠民示范村为龙头,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禄丰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流动舞台车,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去年,禄丰全县157个行政村放映1891场电影,观众达19.2万人次;采取政府采购公益性文艺演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送戏下乡”到全县14个乡(镇)演出70余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68次,人均年增新书0.03册次,人均到馆次数0.3次,乡镇文化站(室)图书流通2.3万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3.5次,比上一年提高0.7次。县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制定了新的免费开放内容,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60个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个小时;三馆一站设置方便残障人士、老年人、少年儿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活动的区域和服务项目,开展面向低学历人员的文化培训。县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培训50场以上、流动展览10次以上,博物馆流动展览10次以上。制定实施“文化乐民”提质计划、“文化育民”培训计划和“文化富民”帮扶计划,真正达到“文化惠民”的目标。为了更深入地帮助基层群众,禄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领导班子根据分工及区域划片联系乡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根据村情挂村联系到户,县乡合力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全县14个乡(镇)157个行政村8个社区落实了专兼职村级文化辅导员165名,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17支共176人,372支村级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于各个村寨。文化工作者队伍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发掘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能人”,发挥他们在活跃基层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领头羊”作用,让更多的老百姓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角。针对人多地广、镇村之间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禄丰县积极创建以高寒山区、交通闭塞地区为服务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新模式,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相继开通禄丰广电旅游、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网站,通过网络链接、资源整合,逐步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广大基层群众能够通过互联网享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资源、网上文化馆和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服务。“以前愁吃愁穿的时候,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老百姓也可以享受文化站的高科技服务!”在当地猪街村文化室的电脑前,仁兴村二组的曹光兰大妈兴奋地和一起来上网的朋友交流着。虽然她不会打字,但通过文化站的培训学会了浏览网站和下载花灯歌舞节目。如今,走进禄丰县的任何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或村级文化活动室,都可以看到老百姓或读书看报、或唱歌跳舞、或娱乐健身、或网上冲浪。丰富而又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使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使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有效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