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我走近你;我看见,在工地的脚手架上,你的身影,时而卷曲成一片嫩叶,时而挺直成一根青笋;朝攀援的目标,节节向上;以腾跃姿态,来证实自己的高度。”5月23日,在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艺术馆、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铜川市群艺馆、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协办的“大地情深——第二届陕西农民工诗歌朗诵会·铜川呈献”活动上,一首首充满泥土气息又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农民诗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持久掌声。广场上,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其热闹场景丝毫不亚于歌舞晚会。在当天的朗诵会现场,演出还“被迫”插入了一个临时节目:“新泥腿子今儿学文化,电脑微信咱会耍,高新科技敢研发……”原来,主办方经不住一位诗歌爱好者的执意“请愿”,最终允许他登台朗诵了其创作的《泥腿子闯天下》。在做自我介绍时,他表示要用诗歌作品歌颂人民和如今的好生活。“我不认为诗歌如今已被边缘化,至少农民诗歌的创作及朗诵活动不是这样。”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长郭建民告诉记者,仅今年他们学会组织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就已有5场,“而如今来自陕西各地的诗歌投稿越来越多,作品质量也越来越高。”陕西具有深厚的诗歌文化底蕴,上世纪50年代,农民诗人代表王老九就是出自陕西。据郭建民介绍,近年来,陕西一大批农民诗人从田野里走出来,他们的诗歌不但常常见诸报端,还结集出版发行,以陕西汉中农二哥诗社、铜川三秦百花诗社、临潼骊山诗社等为代表的大型诗社活跃在全省各地,团结着众多诗歌爱好者,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发挥了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农村目前有农民诗歌作者3000余人,骨干创作者在600人以上。“我看见,你是最早沐浴晨光的一族,你行色匆匆,追赶第一辆班车……”“有月亮的晚上,我不做梦,我的心伴着月亮航行……”此次诗歌朗诵会以“诗颂农民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记者在现场发现,农民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表现和反映的内容愈加宽广,工作生活、漂泊远游、城镇化等无不是有感而发。比如,“在梦想开花的日子里,一个红色的小镇在涅槃”——由农民诗人李双霖创作的诗歌《追梦照金》,从当年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讲到当今“如花般灿烂的生活”,以追梦、逐梦主题一以贯之,加上朗诵者顿挫昂扬的语调,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共同感受着“梦想”的力量。此外,在诗歌朗诵形式上,手捧诗本的“静态”朗诵也悄然改变,一些咏者不但脱稿朗诵,还结合诗歌内容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使诗歌在配乐声中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其实,陕西省艺术馆在策划这次活动之初,就确定了诗歌朗诵与专业文艺团队演出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活动现场,通过诗、歌、舞的融合,歌咏当下生活,展示农民风貌,以接地气的活动形式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大众。“诗歌的诞生不是在纸上,而是在劳动者的心头和嘴边;诗歌的原始传播方式不是阅读,而是在众人的吟诵和聆听之间。诗歌无论是创作还是歌咏活动,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陕西省艺术馆馆长洪济龙表示,这次把诗歌朗诵会放到基层、放在群众之中,就是要用生动、贴心的作品消除一些人对诗歌的隔膜感,用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观照和心灵触动,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众插上歌以咏志、追逐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