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丰硕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中国舞协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该工程进行7年多来,得到了各地舞协的大力支持,已惠及全国29个省区市的农村孩子,开办了175个农村教师班,免费为农村小学培养了5808名农村舞蹈教师,受到了各地宣传、教育部门的热烈欢迎。

2013年,该工程在全国7个省区市建立了17个“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其示范点多建在当地县以下农村小学和多民族聚居地。通过招募当地舞蹈志愿者,进行每周一次或两次的舞蹈教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素质教育,让他们传承本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2014年,中国舞协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成果展演”,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们站在北京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舞蹈风采。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森林希望小学就是受益的小学之一。据校方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就进入该校,纳入了“大课间”活动(半个小时以上课外活动时间)。此后的这个时间段,学生们除了做常规广播体操,还可以跳舞,内容主要包括苗族的竹竿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当地民族民间舞蹈。

每当上午10点的下课铃声响起,小学生们就知道愉快的“大课间”时间到了。很快,在老师的带领下,全校千余名小学生一起跳舞,快乐占据了学校的每一块空地。

“竹竿舞、摆手舞主要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跳,该舞蹈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变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很高。这个传统会一直保持下去。”森林希望小学负责人说。

伴随着“啪啪”的竹竿敲击声,只看见一组小学生正聚在一起跳着竹竿舞。拿竹竿的多为男同学,他们蹲在地上,让两根竹竿彼此间的距离规律地变化着;女同学则两两拉手,盯着脚下的舞步,像一只只小松鼠在竹竿间灵活地跳跃着。

“你累不累?”“我不累。”“让我替你一会儿吧!”“再等会儿。”孩子们跳得尽兴,谁也不愿意离开半步。伴着热火朝天的竹竿声,中国舞协文艺志愿服务团的老师们也加入了孩子们的舞蹈队伍。“我们会好好跳,以后还要去北京演。”学校的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