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浙江省非遗节展示10年丰硕成果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讯 (驻浙江记者骆蔓 通讯员周春美)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6月9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杭州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中国梦·非遗梦”第十届浙江省非遗节暨2015“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杭州)展演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体育馆举行。接下来,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整台展演节目由“序:滚滚向前”“上篇:龙马精神‘浙’十年”“下篇:走在前列谋新篇”和“跋:百花齐放”4个篇章组成,以传统表演艺术的形式,回望浙江非遗保护10年所取得的成绩,展望浙江非遗保护的新征程。

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经过创编普及的由10支余杭滚灯操队伍、共160人参与的《余杭滚灯》表演拉开了晚会帷幕。据余杭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祖龙介绍,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吉祥之物、健身之宝、娱乐之器。为了更好地创新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余杭滚灯”,从5月下旬开始,余杭区的21个村(社区)相继举办了2015年滚灯操比赛。“我是滚灯的忠实粉丝,滚灯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精彩、丰富。从滚灯的女子版到男女混合版,直到今天的滚灯操,我都在跳。”滚灯操表演者郭敏说。

来自永康市江南街道拱瑞下村的《拱瑞手狮》节目领队舒龙彪告诉记者,“手狮”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2013年在永康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23人的“拱瑞手狮”队伍,演员都是本村村民。“‘手狮’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舒龙彪说。

声情并茂的一曲《非遗工作者之歌》让人精神振奋,舞台上点缀其间的原生态非遗项目,特别是一台略显笨重的纺车,让观众感到亲切。纺线是蚕桑丝织技艺中的一个子项目,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北村的史林仙表示:“今天带着跟随我30多年的纺车走上舞台,我很激动。这几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村里让我把闲置的织布机、纺车都搬到了农家乐里,不为赚钱,只为让年轻人开开眼界。”

据总导演邵小眉介绍,此次展演活动从全省优秀表演艺术中选调了13个项目参加,这些项目大多是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不少项目参加过国际、全国表演并荣获金奖。比如以“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著称,舞起来满台生辉的《奉化布龙》;诗意灵动、美轮美奂的《花篮花灯》;刚猛威武、惊险多变的《缙云钢叉旗幡》;色彩艳丽、气氛热烈的《高头大马》等节目,展示了浙江省传统表演艺术的独特风韵。

据悉,杭州市余杭区第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系列活动也将于6月12日在余杭区塘栖古镇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