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一设计三规划”即将提交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下交通走廊,海绵城市系统,这些新概念都将在服务区中有所体现。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服务区核心区的地下交通系统,地下交通环廊贯穿各种停车场,将实现人在地上走、车在地下行的效果。
规划中的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位于郑州西三环和西四环之间,核心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
此次提交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设计三规划”,指《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城市设计》(下称《城市设计》)、《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郑州市民公共文化区地下交通系统及地下空间利用专题规划》(下称《地下规划》)及《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水系专题规划》(下称《水系规划》)。
《城市设计》:从建筑造型、色彩、尺度和空间环境体现“九曲黄河、九州之中”的设计理念,为该地区发展明确方向和绘制蓝图。
《地下规划》:对该区域地下交通环廊与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利用和整体竖向安排进行全盘考虑、综合规划,使核心区形成完整互通的地下系统。
《水系规划》:主要是依据城市设计,对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乃至更大区域水系贯通进行梳理与研究,规划构建“两纵两横、五湖两库”的水系格局,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将城市设计转化为法定图则,落实各类用地指标。
根据交通系统规划,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将以公共停车场、单位停车场以及商业设施为主。小轿车从地下走,行人从地上走,设置地下交通环廊贯穿各停车场,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及地下空间利用专题规划主要是对该区域地下交通环廊与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利用和整体竖向安排进行全盘考虑、综合规划,使核心区形成完整互通的地下系统。
“一设计三规划”编制成果近日将提交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于本月底完成审议并形成正式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