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孩子的暑假更有文化味儿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王松松 蔡云泉

暑假,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丰富多彩的,去图书馆看书,到美术馆参观展览,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夏令营,甚至不少孩子抱怨,暑假生活被安排得太满,没有玩耍的时间。相较于此,农村孩子因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提供文化服务的单位少等原因,暑假生活显得单一。如何让农村孩子过上更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味的暑期生活,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看电视成为暑期生活“主课”

想过暑假吗?“想,当然想。”面对提问,高唐县沙王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王明超掰着手指头,“一二三……还有11天就要放暑假了。”暑假要干什么?王明超不假思索地喊道:“玩。”玩什么?面对追问,他顿了一下,做思考状:“看电视,还有……”支支吾吾一阵子,王明超也没能回答出后面的内容。

在该校随机采访了13名小学生,他们全都非常期待过暑假生活,其中有11个人表示,“除了看电视不知道玩什么。”

“除了写作业、看电视,更多的时间都是结伴到处闲逛,孩子每年的暑假都这么过。”该校五年级班主任王立英说,“上推七八年,孩子除了玩,还要帮大人干点农活,现在,孩子都是被宠着,哪会下地干活?”

沙王村是高唐县第二大村,人口数量超过2000人,仅在上小学的孩子就超过100人,除了学校,没有专门供孩子学习、娱乐的地方。沙王村的情况不是特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全国大部分农村的现状:文化基础设施欠缺,孩子的暑期生活单调。

“平时在学校有老师管着,放假了也不知道该让他做点什么,只要不惹事就行了。”王明超的母亲张金花说,对孩子怎么过暑假确实没怎么关心,小孩子本身就爱玩,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不需要帮着干农活,基本上是让他看看电视或自己玩。

“想充实但不知道怎么做”

在城市,许多家长都会趁暑假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但在农村,博物馆、科技馆只是孩子书本里的东西。也有不少孩子向往城市里的文化场馆,可没人带他们去,“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也不可能带我去。”14岁的王旭也想过一个充实的暑假,“除了写作业,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充实。”

在农村,绝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为生活四处漂泊,农村老幼留守的现状丝毫不会因为暑假而有所改变,60天的假期,父母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日子依然屈指可数。

采访中,不少农村孩子的家长都表示也想让孩子学点特长,开阔眼界,“可没人教,也没地方学。”家住德州市平原县辛章村的肖莲就比较注重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她想安排孩子在暑假学习画画,可又力不从心,“每次学画都得跑到县城,这么热的天很不方便,她爸也不在家,家里还有农活要干。”

因为文化水平不够,除了叮嘱孩子写作业,在学习上,肖莲也管不了更多。“有一年,村里有大学生来暑期实践,教孩子音乐和舞蹈,但待了三五天就走了。”肖莲很希望他们能多待一段时间,哪怕是给他们一点钱,“大学生为孩子辅导一下功课,培养一些课余爱好什么的,孩子的暑假生活会更丰富。”

部门联动建农村文化室

“家里有条件的,送孩子到暑假培训班学习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在农村,这样的情况还不多。”王立英曾在网上发过不少文章,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农村孩子更多关注,“送文化下乡能不能在暑期的时候,给学生安排特长培训,或者有组织地把孩子接到县里或市里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开阔孩子的视野。”

“在暑期给孩子送文化培训,或者把孩子接到城里参观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却治标不治本。”在临沭县文广新局局长王志银看来,应联合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加大农村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多开办一些农村文化室或图书室,为农村孩子增加活动和学习的地方。“农村孩子暑假生活单调,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去处,城市里有图书馆、青少年宫,但农村连个像样的体育场都少见。”

“在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的时刻,我们的学校应该站出来承担更多责任。”原高唐县第二中学校长谷洪波建议,暑假期间,学校应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和图书室、阅览室等,同时利用校园闲置教室、设备、教具等,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搞一些免费文化培训,如写字、绘画等,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上一两个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