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朗读者”读诗现场
陈建平
在喧嚣的世俗诱惑下,还有多少诗歌创作者独守寂寞,以与世无争的心态发现诗意,寻觅诗情,默默无闻地耕耘,写出触及灵魂、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在功名利禄间,都市行色匆匆的人们,还有谁会花间吟诗,举头望月,冬夜听雪,抒发离情乡愁?
作为目前最具活力、人气和先锋精神的诗歌艺术现场,“第一朗读者”今年将在总结前三季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以“深圳为你读诗”为主题,于2015年6月28日至12月26日期间,分别在深圳中心书城、深圳坪山新区、胡桃里等场地推出10场专项活动。届时,北岛、欧阳江河、韩东等国内著名诗人将亲临现场诵读诗作,吴思敬、唐晓渡、沈奇等国内重要诗歌学者将进行全方位的学术解读,唐华刚、赵睿、高旭等艺术家和众多艺术团体也将以音乐、戏剧和表演的形式,对诗歌进行丰富的现场演绎。
作为中国文化界第一个跨界性诗歌文化综合实验项目,“第一朗读者”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市文联、深圳特区报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率898、深圳中心书城承办,国务院参事、著名学者王京生任活动总策划,诗人、戏剧家、“第一朗读者”创办者、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创意策划。
从容介绍,“第一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回归和还原,把诗歌还原到戏剧中。
以“听见”增进诗歌的社会性传诵
今年的艺术现场活动每期约为90分钟,共分为5个部分:诗人朗诵、实验剧团对于诗歌作品的诠释性演出、音乐人对诗歌作品的现场创作演唱、评论家点评和互动与交流以及诗人自述。
该活动第一次将诗歌、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集合于开放式沙龙,以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存在,创建了一个艺术与文化新的可能性空间,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创新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公众性和社会性,既让诗歌走出了以往的小圈子面向公众,也让公众在一种文化体验中全方位理解诗歌,进入一种深刻的诗意反思境界。
以“看见”拓宽诗歌的
现场性表达
今年的“第一朗读者”继续坚持诗歌的艺术现场化,并结合中心书城开放式文化空间的特殊性、象征性,在一种开放性、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内,在一种极具现场感的互动、交流和传播空间中呈现和传递中国汉语诗歌最动人心魄的一面,使读者、民众直接进入“诗现场”。
与著名音乐人和戏剧精英进行“唱诗”和“演诗”环节的打造,进一步联系更多的优秀青年导演对唱诗者和演诗团队予以全面整合,将演诗和唱诗环节放大,使表演和歌唱既能够与诗歌的特质一致,又能够被更广大的群体接受。力求每一期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让最具创造力与活力的个体和团队作用发挥出来,使公众能在第一时间走进当下中国鲜活的诗歌现场。
以“理解”深化诗意的
人文性反思
“第一朗读者”致力于构建诗歌与时代的多层次“精神对话”,让公众在当代诗歌中听到、看到,也理解到诗歌中当代灵魂的梦想和失落,奋斗和挣扎,悲哀和欢喜,爱恋和愁怨。
今年,每期活动将邀请一至二位国内最著名的评论家、国家级大型文学期刊主编,以全新的视野对当下文化空间内诗歌与历史、时代、社会、人文、环境和生存的复杂关系,进行精准而独特的思想文化诠释。通过“学术主持”的形式,通过众多优秀学者的现场解读,让公众看到诗歌依旧是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最直接、最浓缩的载体,带领大家走进当代诗歌,走进当代社会的精神世界,走进诗的内部,以心灵之眼看见诗歌。
以“诗歌”现场促进
诗意城市生活的创建
“第一朗读者”坚持诗歌既是生命的表现,也是生命需要的认识。在“第一朗读者”的现场,让公众能听到中国当代历史生成、生长和进化的声音,感受到中国大地上回肠荡气的历史长风,让深圳人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看见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享受世界上最好的诗歌,接触优秀诗人和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诗歌成为高雅艺术和公众文化平台的对接。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跨界艺术形式,在深圳“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方针指引下,纵深活动意义,拓展文化空间,聚集文化人才,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为宗旨,推动深圳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生活的诗意深化,面向公众,人人都可以参与,完全免费,体现了“第一朗读者”的公益性和文化惠民特征,对于进一步推动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第一朗读者”诞生于深圳,其融原创演诗、原创唱诗、原创写诗为一体,向公众尽情地展示“诗悦读、诗剧场、诗现场、诗聚焦”。至今已进入第4个年头,已成功举办的3季10场,参与诗人、学者与表演艺术家近百位,受众达千人,范围波及深圳市福田、宝安、南山、坪山等各区,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高度肯定赞誉,被称为“高贵的坚持”,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也向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授予了“跨界诗歌创作与传播基地”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