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馆 构建百姓“精神新家园”——访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馆藏珍品——清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张建新 本报记者 翟 群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2004年底由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2012年5月位于天津市文化中心的新馆建成开放,总投资8.3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7万平方米。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什么?又是如何利用特色藏品服务大众的?本期“馆长访谈”采访了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

津门特色的藏品和展览

天津博物馆藏品涵盖中国历代艺术品、近现代历史文物与地方史料,共有近20万件,其中尤以历代书画、瓷器、玉器、甲骨、敦煌文书、砚台、玺印、钱币最具特色,在国内博物馆界名列前茅。

陈卓表示,天津博物馆所拥有的这些丰富馆藏深深植根于天津这片文物收藏的沃土。因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因素,天津形成了良好的收藏传统,境内聚集了诸多卓有建树的文物鉴藏家,并荟萃了众多珍品文物,使其社会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颇为可观。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文博部门的多方征集以及收藏家们如周叔弢、张叔诚、徐世章等人及家属的踊跃捐献,天津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在量上,更在质上取得了飞跃。由于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天津博物馆还得以收藏大量近现代历史文献和史料,诸如有关北洋军阀的原始文献袁世凯批点的“二十一条”草本、“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编辑的校刊”等,特别是北洋军阀文献资料尤为突出。

根据天津博物馆馆藏特色,天津博物馆基本陈列,设有历史类展览、文物主题类展览和文物专题类展览。历史类展览包括以考古发掘文物、文献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天津人文的由来”和展示天津作为近代中国缩影这一历史特色的“中华百年看天津”。文物主题类展览按照特定的文物主题,把陶瓷、铜、玉、书画、杂项等文物通过不同视角自由组合,使常见展品在新的主题下获得崭新的解读,不常展出的文物也能够得以向观众展示。“展览既贴近中国文化传统,又符合民众的心理需要,雅俗共赏。文物专题类展览则通过天津博物馆藏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品的集中、重点、唯美展示,让观众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陈卓说。

作为综合历史类博物馆,既要通过固定的文物专题陈列展示馆藏,又要通过历史陈列展现地域文化,更要通过转变展陈理念、培养策展人团队等手段,在博物馆举办主题陈列。“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馆又在陈列展览工作中推行项目制,要求策展人及其团队不再局限于过去纯粹的内容设计,还要在选题、经费预算、形式设计、布展等每一环节都要承担起相应责任。”陈卓说,实施项目制以来,共策划举办原创展览3个,包括“海上风华——海派绘画作品展”“见‘怪’非怪——扬州画派绘画精品展”和“盐泽津沽——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取得良好效果。

科技夯实文保基础

陈卓告诉记者,“科技兴馆”一直是天津博物馆秉持的方针,主要致力于可移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方案,取得长足进展。在深入分析博物馆使命、宗旨、功能诉求的基础上,寻求与当今先进数字信息技术的契合点,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的提升,加大力度推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在新历史时期下的深化发展。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信息的应用,是对文物内涵的深入解读和有效传播,可以使得更多的观众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接触文物,满足公众获取形式多样的文物信息、“将文物带回家”的愿望,加强观众与文物的联系;同时,可以吸引社会力量,打开合作共事之窗,携手打造开放型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据陈卓介绍,天津博物馆率先完成国家文物局“文物预防性保护‘十二五’重点项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项目”,该项目实施情况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自2014年起,根据天津博物馆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集成博物馆现有建设成果,开展“天津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课题研究,意在合理利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信息资源,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展示文物、传播文化,推动天津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的建成,该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资金支持。

另外,天津博物馆还与国家文物局直属科研机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合作,圆满完成2014年“博物馆藏品风险防范管理”国际研习班。该培训项目是国家文物局2014年重点培训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和ICCROM正式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来的首个国际合作培训项目。“由于培训组织工作优异,我馆受到ICCROM 总干事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高度赞扬。我馆依托该项目建立起与国际顶尖文保机构的全面合作关系,一方面加强文保人才培养,一方面努力提升文保技术能力和水平。”陈卓说。

社教活动润物无声

陈卓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在国民教育中所承载的责任越来越明显。在现代城市文化中,博物馆在帮助大众终身学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不仅要推出具有地域文化色彩和馆藏特色的展览,还要举办面向广大观众的科普性教育讲座和活动,使观众受到历史、文化、艺术熏陶。博物馆的这些展览和活动,是其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对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陈卓表示,天津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社教工作承担着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重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城市文化、弘扬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人类文明。品牌产品“天博讲堂”已经在天津文博界打响,该“讲堂”定位是面向公众的系列学术讲座,其宗旨是充分利用本馆优势,整合国内文博界资源,以博物馆为核心对市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提升,在已经举办的近百场讲座中,吸引观众数万人次,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为扩大博物馆社教工作覆盖面,天津博物馆社教工作团队还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入到农村、厂矿、社区、学校、军营,有针对性地举办小型的活动展和专题展。特别是寒暑假期,“五·一八国际博物馆日”“五一”“十一”这些节假日,组织多次主题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使得博物馆成为观众的“精神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