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公共文化服务在“云端”触手可及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江西记者 柯中华 通讯员 敖丽阳 伍文珺

7月14日,江西省新余市数字文化网正式开通上线,新余市民可通过“新余市数字文化网”平台,享受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2013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新余市着力推动示范区创建常态化,建设“新余市数字文化网”便是其中的一项亮点工作。

新余市数字文化网以“互联网+文化”的思路,依托综合性“文化云”服务,整合新余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数字网以及地方特色资源库,利用创新的“1+4+1”文化服务概念实现全市文化信息同步化、文化服务模式多元化,让四大子库拥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功能,使新余市数字文化网成为一站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市民体验到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

文化体验方式更多元

今年,新余市“文明惠风·舞动新余”广场舞大赛、中国煤矿文工团专场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陆续在新余市会展中心上演,每周一场、精彩不断。而这些活动的免费赠票信息通过数字文化网的微信平台一经发布,几百张门票很快就会被全部预订。

“过去有演出活动,我们需要提前一周打电话给各县(区)、各单位,再请县(区)通知社区工作人员来领票,分发给辖区内居民。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新余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工作人员说,“高科技、数字化、移动化手段,让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正是借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契机,新余市依托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云处理等多种功能方式,力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迈向“云时代”。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文化体验形式——云文化、云智慧,让市民有了更多的文化路线选择,让文化服务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

全方位实景展示文化场馆原貌

近日,新余市罗坊镇成片荷花相继盛开,前来观赏的市民络绎不绝。新余市渝水区仙来湖社区的桂女士想在周末和全家一起去赏花,顺便参观罗坊会议纪念馆。通过仙来湖社区的数字文化网触摸屏上的全方位实景展示,桂女士把罗坊会议纪念馆轻松“搬”到自己面前,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了一家人实地游览的热情,一个乡村赏花、红色教育的自驾游计划随即产生……

桂女士体验的就是数字文化网的“文化长廊”功能,该功能整合音乐、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全市各展馆原貌,让用户能全方位领略各场馆的特色。

除“文化长廊”功能外,数字文化网还具有文化资源池和文化保险柜功能。文化资源池通过整合新余市当地文化信息形成文化资源池,市民不仅能获得第一手的文化资讯,还能免费阅读电子书、数字报、数字期刊等海量数字文化资源;文化保险柜通过对包括馆藏孤本、善本在内的图书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及水印保护,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智能检索、在线浏览、下载评论等,既丰富和便利了文化资源的获取,又增添了文化单位独有的印记,有利于保护文化信息资源。

发挥文化服务集群功效

家住新余市罗坊镇的欧阳同学此前备考江西省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时,成为新余市数字文化网平台的受益者。因家距离新余市图书馆较远,她借阅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都很不方便。不过,自从罗坊镇文化站配备了智慧书柜后,她就能在家门口进行借阅辅助备考。目前,欧阳同学已经顺利通过笔试,又开始借阅面试及礼仪方面的书籍了。

为提高数字文化网的用户体验效果,新余市数字文化网推出电脑终端、移动终端服务,通过站群平台、智慧书柜、移动文化云平台等多种互动方式,让市民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随时随地享受智慧文化服务,进一步发挥数字文化网的文化服务集群功效。智慧书柜功能丰富,既有海量电子图书、报刊在线阅读,又能实现电子图书扫码借阅及机构自有资料文献的展示,为市民提供“读书+读报+移动端互动+信息定制”等一站式文化服务。移动文化云平台则将资讯信息与文献展示功能结合,通过移动设备端对搭载在微信平台上的数字文化网进行精准展示,为市民提供了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