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立元 张晓楠
黄浦江东岸,陆家嘴金融城内,震旦国际大楼临江矗立,震旦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博物馆常设古代陶俑展厅、历代玉器展厅、青花瓷器展厅等10多个展厅,藏品来自震旦博物馆的主人、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
“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震旦博物馆董事赖任辰说,纵观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博物馆,莫不以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公共教育为己任。
作为民营博物馆,震旦博物馆经常举办生活类、文化类、艺术类、音乐类的公益讲座。“当人们来听这些讲座,同时也会观看我们的展览,这个过程是环环相扣、不断延伸的。”赖任辰说。针对周边上班族多的特点,博物馆特别推出了“文化星期五”方案,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晚9点,大大方便了金融城的上班族。
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建起了一个个文化新地标,如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龙美术馆、震旦博物馆、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等。如何撬动这些民营的艺术空间更好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浦东丰富文化供给主体、迸发文化活力的重要一环。
相比震旦博物馆,位于后世博园区的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更偏爱当代艺术,这座由世博会法国馆改造而成的美术馆,是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的一家致力于艺术的综合展示、国际交流和公共教育的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在门票免费的同时,该美术馆还致力于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传播当代艺术。
“我们看到,虽然现在去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但也只是一时的感官享受,去博物馆还没有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和民间力量一起推动,企业、学校应紧密合作,协助更多博物馆、美术馆、书店、艺术空间形成规模。”赖任辰说。
由于场馆、藏品均由举办者免费捐赠,一直以来,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高度依赖投资人,资金链不稳定成为民办博物馆的软肋。2013年11月,浦东新区推出了《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实施细则》,针对在区内兴办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实施公益性开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助。据了解,震旦博物馆获得补贴100万元,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也有3个项目获得了资助。
除了基金扶持,浦东近年来还通过政府采购、活动经费补贴等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更加多元。
2014年,浦东新区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民办非企业机构上海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负责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的运营和管理。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周建义介绍,今年4月18日正式开放后,中心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主动与曹路镇工青妇、村(居)委会、大居管理委员会、文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联系工作机制,探索共建合作模式。二是积极与当地村(居)委干部、文化社团、群众代表等进行定期座谈,共商中心运营相关事宜。三是引入企业、专业院团、大中学校、文艺协会和文化名人、民间艺人等社会资源,丰富群文内容,壮大文化力量。
正是在“联中聚力、寻中求变”的机制撬动下,浦东公共文化存量被盘活,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优势得以显现。浦东新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浦东新区所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按照自主选择的原则,以全部委托、部分委托或自行管理的运作模式,于201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社会化专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