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民营院团的必然选择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见到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时,剧团正在上海市闸北区社会福利院进行一场公益演出。演职人员在礼堂里忙着准备道具、化装,协调现场;舞台一角,剧团乐队正在试音;另一侧,自备的字幕机被不停调试着……福利院的老人们面露喜色争相往礼堂里走。

王慧莉化完戏装,趁演出前的间隙带记者参观了后台。剧团的一名职员正手持熨斗逐件烫着演出服,之后齐整地挂在移动支架上。“尽管不是在正规的剧场里演,但演出服拿出来就要熨帖。”王慧莉边走边说,“作为民营剧团,我们整年不停歇,大部分演出都在上海各地基层,直接面向市民百姓。但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坚持精良的制作和演出水准,任何细节都不懈怠。”

民营院团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具有“船小好掉头”的先天优势,深入基层更使他们对观众的喜好有着敏感的体察。成立5年、新戏不断的文慧沪剧团去年9月奉上了一台取材于上海奉贤区真人真事的新作——沪剧《风雨同舟》。该剧讲述了奉贤庄行邬桥社区西校村邬引军因生意失败欠下巨款而被丈人逼迫离婚。几年后,前丈人、前丈母先后罹患重病,前妻又突遭车祸,邬引军不计前嫌拯救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当时报上登出了邬引军的事迹,我们觉得是个非常好的创作素材,就与奉贤区文广局联手合作了这台沪剧。”王慧莉说。

这一跌宕起伏的故事由著名编剧赵化南改编成沪剧,加上演员丝丝入扣的表演,果然大受欢迎,所到之处引得无数观众为之落泪。“这个戏的主人公不是从天而降的虚拟人物,他离我们很近,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这个男人了不起,是真正的‘上海模子’。”诸如此类的好评不断。王慧莉认为:“民营院团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就应服务于民间。只要创作以民为本,演出面向基层,便能赢得百姓的口碑。”

日前,沪剧《风雨同舟》和话剧《青年客栈》在2015上海市民营院团展演活动中都获得了大戏剧目优秀奖;鼓乐《圆梦》、民乐交响诗《延河情·丝竹梦》和相声《谜上海》则获得了小戏节目优秀奖。借助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平台,专为“一线打拼”的民营剧团搭建的舞台——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民营院团展演活动,将几十家民营院团引入了上海10多个剧场和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计吸引观众约3万人次。

而“上海市民营演艺产品营销交流会”则首度集聚全市17个区县的基层文化单位进行现场“举牌”,与剧团现场签订演出协议,为民营演艺产品开辟走向基层的通道。

“对于民营院团来说,缺大牌、非名团,戏排出来了怎么演?过去常见他们拿着一大沓戏票找政府帮忙推销,非常不容易。” 上海市文广局市场处副处长杨瑞娴说,“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走进社区的‘小剧场’,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演出空间,从而实现自己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

为帮助民营剧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本届展演设计并突出了“中国梦”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如在展演中崭露头角的滑稽戏《孝在何方》,以老年人赡养、房屋群租和“黑车”整治等社会热点为切入口,启动基层巡演;上海说唱《共圆幸福梦》为便于基层演出,将整台戏分为相对完整的独立片段,其中“美食大世界”片段融入了20个上海小囡说唱上海的名小吃……“上海现有百余家民营院团,正在成长为一支不可或缺的舞台新生力量。民营剧团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层演出,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这样说。

因为剧目来自于现实生活,接地气、得民心,文慧沪剧团目前已得到大量订单。“在奉贤的所有街镇巡演完以后,我们开始承接浦东、崇明等区县的演出邀请,到现在为止,《风雨同舟》已演了80多场。”王慧莉告诉记者,不久前刚刚在崇明完成的8天9场巡演,一部分市民竟然像追明星一样跟着跑了好几个场子天天看。文慧沪剧团艺术总监杨音对此也颇为感慨,他说:“地方戏就应该唱到基层、唱到田间地头去。我们民营剧团就要凭借这种扎根基层的劲儿,让自己走上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