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文化钟点工在宝安区文化广场进行项目展示。
戴 波 王议霄
“文化春雨行动”继去年获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后,深圳宝安区继续以前瞻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为原则,加强“两工一员”三支文化队伍建设,打造更多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构建更为广阔的文化平台,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尽量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让各类设施的利用率最大化,初步形成方便快捷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助推公众文化福利的增质增量、百姓幸福指数的加速加码。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构筑文化强区腾飞跑道
宝安是全国第一批文化先进区,文化阵地相对完善。但是作为深圳的劳务工大区,宝安外来人口众多,需要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数量大,文化建设任务繁重,有限的体制内文化人才与承担的文化建设任务不相匹配,文化建设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对接群众公共文化需求,2012年,一场“文化春雨行动”吹响了宝安构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号角。以“文化春雨行动”为突破口,宝安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挖掘体制外文化热心人士和文化骨干参与文化共建共享,探索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机制。
截至2015年6月,宝安区共招募文化义工4074人,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累计服务达70万小时;采购文化钟点工370名,为各服务点每天提供2小时的文化服务;招聘文化辅导员20名,在全区各街道开展文体辅导工作。
借助“文化春雨行动”发展思路,宝安区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多部门、多系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通过创新基层文化队伍管理及运行机制,带动和引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形成新的文化服务方式;通过夯实文体基础设施,以覆盖全区的文化阵地优化文化服务,使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和均等化。
宝安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区的发展目标,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宝安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宝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关于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大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宝安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和特区一体化进程,实现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分钟文体活动圈”
向全区提供文化服务
想锻炼身体,却找不到合适的运动场地,或者离家太远不方便;想踢球、游泳,要花不少场地费用;想跳广场舞,只能在人行道或广场空地上占一席之地,有时候还会“扰民”。种种现象,反映出过去宝安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为切实改善这一状况,宝安历届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宝安区体育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等)和宝安区体校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公益性健身场所,丰富市民业余文化活动,宝安在已有区级文化设施2.8万平方米的基础上规划新建中心区图书馆、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心区演艺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目前,中心区图书馆已开放使用,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已动工建设,中心区演艺中心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自2011年起,宝安体育中心半天免费开放已实现‘常态化’,周末假期更是达到日均3万人次以上的运动健身量。‘青少年文体公益培训’是宝安区以‘文化春雨行动’持续改革为契机,探索多元服务主体模式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单就今年暑期参加‘宝安娃娃’免费培训的学员就达6000人次以上。”宝安体育中心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宝安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了1349平方米;全区103个图书馆专门配有儿童图书室或儿童阅览区,基本能满足全区青少年阅读需求;全区已建有14个老年人门球场、36个气排球场,此外,还有8个门球场和10个气排球场正在规划建设中。
一组组数据,记载着宝安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助力文化腾飞的坚实脚步;一个个举措,折射出宝安推进文化惠民、实现市民享受文化权利的铿锵步伐。
目前,宝安区级的文化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完善,但是街道级及社区级文化设施分布不均的情况还较为明显。为此,宝安区加强街道、社区文化设施配套规划、布局工作,在街道级文化设施方面,以实现至少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标准影剧院和一个标志性文化景观为目标开展,全区6个街道共规划有11个街道级文化、体育设施,目前均已落实建设用地,并建成了7个。在社区级文体设施方面,则以1个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馆、1个文化长廊、1个大家乐舞台、1个篮球场、1个成人健身路径和1个儿童健身路径为目标开展建设,宝安125个社区内共建有各类社区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1014个。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设施数量的变化,还在于设施利用率和群众的满意度。“以前闲下来就去打打麻将,拉拉家常,如今,人们茶余饭后聊的是健康、看的是演出,跳的是健身舞。”家住沙井街道沙井社区的黄玉梅是一名舞蹈爱好者,她每天都去社区广场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