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空间、缺人气、缺平台——上海颛桥以共建共营共管加强基层服务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体中心“创新屋”引进社会组织在“暑托班”项目中开设阅读沙龙,带领孩子们以手工等生动方式学习科普知识。

颛桥剪纸市级传承人周若妹的工作室里,附近居民在学习剪纸。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拿市民课程卡往上海闵行区颛桥镇文体中心大门口的仪器上一刷,前来上课的市民便可以看到自己所报课程的时间和场地安排;科普教室内,放暑假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着上海交通大学的志愿者学习操作3D打印机;书画培训室里,书画爱好者们气定神闲地舞文弄墨;著名话剧演员吕凉的工作室里,演员们在认真地排练……这就是颛桥镇文体中心的日常面貌。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颛桥镇文体中心的设施建设有了重大改观,其原有建筑面积仅有2000平方米,只配有基础的文化体育设施设备。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新大楼于2011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初正式投入运行,现建筑面积为13029平方米,拥有剧场、图书馆、展示厅和戏曲活动室、剪纸工作室等文化空间,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科技活动于一体。

新文体中心建成后,以专业化、社会化为革新方向,使服务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与原来相比,全年活动项目增加了60个,运行时间增加了2190个小时,全年参与活动人次增加了20.5万,入驻社会主体则从0个增加到11个。“颛桥文体中心的亮点在于众筹,以共建设施为起点,强调文教结合;以共享资源为手段,突出社会协同;以共管机制为抓手,体现群众参与。”闵行区文广局局长杨继桢说。

缺空间?

“共建”提升“硬件”

缺空间是颛桥文体中心规划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土地在哪里,资金又在哪里?”问题之下,颛桥创造性地提出了众筹的思路,找来了合作伙伴,与闵行区教育局携手共建,文体中心的硬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个颇为特殊的“混血儿”,一是在土地资源上“混血”,将教育与文化合二为一,土地性质最终明确为教育用地;二是经费“混血”,9000多万元的建设费用由闵行区教育局和颛桥镇人民政府按照37.2%、62.8%的比例出资,双方拥有相应产权;三是文教功能“混血”,既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需求,也与当地中小学共用共享,使之成为学生特色文化和体育课程的拓展基地,大大提高了空间资源利用率。

日常的开销也实现众筹,突出社会各方共担的理念,资金来源不仅有上海市建设扶持资金、市区科委定向扶持资金和闵行区文化发展扶持资金等政府投入,还有社区学校公益课程、高雅艺术公益演出门票等公益性收费项目。

缺人气?

“共营”提升“软件”

“好的硬件条件固然能带来一时的吸引力,然而如果后续的运营水平无法确保,再好的硬件也会被软件劣势所拖累。” 杨继桢向记者介绍着这些曾经经历过的困惑,“因此我们积极转型,努力做好长袖善舞的组织者,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我们的运营中,以公益化服务、多元化主体、市场化引入、专业化支撑的路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营。”

颛桥文体中心引进大量“共营”伙伴。依托颛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设立“颛桥剪纸大观园”;引入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利用大楼的闲置公共空间创建了“闵行区民间美术馆”;挖掘地区文化名人资源,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挂牌成立了吕凉戏剧工作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颛桥镇戏剧教育基地;借用上海市科委资源,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绿色伙伴”和上海交大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创新屋”,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创新实践……此外,积极推进“空间换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布“英雄帖”,拥有一定资质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业均可报名,利用中心的空间开展非营利文艺活动。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增加财政负担,成本不增反减,服务则更加专业。据统计,目前文体中心每年服务的30万人次中,约9.5万人次的服务是由社会力量提供的,而中心自身员工的服务量相较从前也翻了番。“以前安排教室是按天计算,现在则是按小时计算。有些火爆的学习班,你想早到或者晚退都不行,因为前后都排满了。”颛桥文体中心工作人员说。

缺平台?

“共管”提升“芯件”

“硬件”与“软件”配备齐全,如何通过共管赢得民心,是不可忽视的“芯件”。自运行之日起,文体中心推行了中心自管、专业托管、社会共管“三管合一”的运行模式:即社区教育、图书馆、部分文体活动、文化市场监督及42个村居文化活动室指导工作由文体中心自行管理;体育设施、创新屋、中心物业和剧场、排练厅、培训教室等部分场所的闲余时间使用权交由专业企业及社会组织托管;实施“打开门”办文体中心的策略,发挥“文体中心大楼运行管理参议团”的作用,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探索公共文化参与式管理。

成立“文体中心大楼运行管理参议团”,是颛桥镇响应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而搭建的平台。团员由镇区内来自各行各业且对公共文化建设颇有心得的15位代表组成,通过联席会议、微信群讨论、收集民意、第三方测评等形式,参与文体中心的管理决策、过程监督、绩效评价和宣传引导,走出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的第一步。

由于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建设运营管理与服务全部采用众筹方式,颛桥镇文体中心成功破解了基层文化服务缺空间、缺人气、缺平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