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平凡无奇的纸张、随处可见的泥土、日常生活中的糯米,是怎么变成精致美观的彩灯、古朴雅致的餐具、活灵活现的米塑呢?这个夏天,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浙江温州非遗馆。“非遗学堂”夏令营是温州市非遗中心开办的活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彩灯、瓯窑、米塑、剪纸等的制作工艺,由温州市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
瓯窑课上,9岁的王楚玥拿起一块陶泥,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用力地揉搓着陶泥,使其上下左右都揉搓到位,并把它压成一个“大饼”的形状。接着,圈出碗的底基,把小块陶泥揉搓成长条,由下而上盘筑。在孩子们的努力下,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篮子就呈现在了眼前。
活动现场,还有带着“任务”而来的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今年暑期,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我和温州非遗有个约定,要求学生参观非遗馆,写观后记,制作非遗小物件……这份特殊的作业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学生李小萌说,以前只能通过看书、看电视了解温州文化,而这次能亲自动手体验制作过程,感觉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