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松原样板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近年来,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如何提供更加便捷、适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难题。松原市在反复考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三年1123个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工程,探索出一条客观实际、直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服务之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将在松原市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现场会,推广和交流全市在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上探索出的经验和做法。

操作站位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松原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既是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是创新转型发展模式的“文化民生”实践。

为将农村文化小广场功能需求和各村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切实把好事办实、办好,松原市将文化小广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小广场的选址、规划和标准设计上,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避免了重复建设。建设过程中,坚持高位操作,把“村级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写进市委全会报告,列入2014年“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和“民生行动计划”,下发了《松原市村级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政府、文化、体育、督察、财政、规划、发改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工程的筹备、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确定目标责任制,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工程扎实有效开展。

半年时间,在资金、选址、协调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建成293个村级文化小广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效果。为保证这一“文化民生”工程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工,全市各地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克服困难,全力推进,创造了许多好办法、好经验,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

标准制定高,确保了工程质量过硬

为确保将小广场建成建好,松原市遵循“统筹规划、统一工程,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保证在适度投资、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将文化小广场建成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文化服务设施。为将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六有”标准,即有面积为500至1500平方米的硬化场地、有广场照明灯和音响等设备、有文化宣传长廊(宣传墙或宣传栏)、有健身娱乐器材、有专门管理人员、有文化队伍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

为高标准推进小广场建设,松原市在选址、确定建设主体、保障资金投入上都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为做好选址工作,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乡镇和村屯实地踏查,提出农村文化小广场选址与村部(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相结合、与村小相结合、与村民聚集区相结合的选址意见,整合资源,方便群众,为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建设主体确定上,各县(市、区)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在域内选择了有资质、技术实力强、信誉度高的施工企业作为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主体,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各县(市、区)财政统一投资,每个小广场按照15至20万元的标准进行建设,全市投资近5000万元。同时,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利用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县扶持资金、村屯整治、道路工程等项目,弥补资金不足。把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三走进”帮扶的重要内容,形成多元融资机制,使小广场建设的资金得到了充足保证。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各县(市、区),采取听汇报、查现场等方式,对各地文化小广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多次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管用效率高,确保工程建有所用

建了并不等于全部,还要让它真正发挥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才是我市建设文化小广场的真正用意。

为做好文化小广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松原市通过建章立制、加强人员培训、高效规范等方式,确保各村将小广场管好、管活。在制度方面,建立了《广场基础设施维护使用制度》《广场日常保洁制度》《广场文化活动计划安排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小广场的日常管理、活动计划、维护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各村在管理上有章可循。在人员方面,实行专人负责,妥善保管相关设备和物品,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形成日常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行的机制。为使小广场更多地满足农民需求,要求各村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保持广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为提高小广场的使用效率,松原市坚持一场多用,确保将小广场用活、用实。除作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外,我市还以农民文化节等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小广场会演等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在开展好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把文化小广场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新阵地,将“一宣讲三到户”“三下乡”“就业创业服务大篷车”等活动都安排在文化小广场举行,拓展了文化小广场的服务功能。同时,依托文化小广场,在各村开展了地域文化、道德新风、国学精华、村务公开、廉政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出了农村文化宣传教育的新方式。

为将文化彻底“种”在小广场,植根在农民心里,松原市以小广场为舞台阵地,启动了农民自办文化扶助模式。目前全市农村小剧团、秧歌队等各类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典型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类民间文艺骨干层出不穷,成为农村文化管理、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成一个广场,带动一片区域,活跃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这是松原市推进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初衷和愿景,相信随着这一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市180万农民将在文化的滋养下,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