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吧办得有滋有味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乔 斐

两张长条桌,舒舒服服的沙发圈椅,倒上一杯咖啡,拿来一本书悠闲地品味,这个场景发生在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里,一间由书店改成的“社区书吧”。

在北京的胡同、路边,有很多小书店,面积不大,也就三四十平方米。过去,这些小书店跟大型书店、图书馆相比,不方便居民进去随意看书,可大型图书馆离家又远,居民若想看书哪里去?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出新招,政府掏补贴把这些相对分散的小书店变成了免费向居民开放的读书、休闲的落脚点,居民真正有了家门口的书吧。

小书吧办起文化沙龙

北京市天坛东门再往东,不过百米,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书店,名叫五环书城。这家书店从1984年运营到现在,已走过了30个年头。

从今年开始,这间书店变成了社区小书吧。四五十平方米,空间虽不大,但显得很有格调,几排雅致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满了各种图书。书多,环境也不错。两张长条桌,再加上几张小圆桌,配以十来把沙发圈椅,为大家营造出了舒适的读书环境。

书架一侧还有一个陶艺工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艺小制品。“这些都是附近居民做的。”书吧经理赵军笑着说,“西边是天坛公园,北边是红桥市场,东面、南面都是居民区,人挺多。不管是从天坛公园遛弯出来的居民、过往的游客、地铁里的过客,还是周边上班的白领都能到书吧来,免费阅读各类图书,还能制作陶艺。”

和一些图书馆不同的是,这里可以品味鲜榨果汁、咖啡和茶,享受读书之余的那份惬意。书吧还会定期开展各类主题的科学大讲堂和文化沙龙。营业时间也很个性化,根据活动时间来定,顾客想待多久都行。

书吧的前世今生

这间小书吧是怎么来的?赵军给记者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过去,这就是一间普通的路边小书店。“这么多年,可以说,营业状况一直不景气,中间也有过停歇,还试过在书店中加入餐饮,反复多种尝试,坎坎坷坷,一直坚持到现在。”赵军笑着说。这间小书店过去专门经营体育健康类图书,由于图书种类单一,即使地处好地段,也只能勉强存活。

赵军算了一笔账:“过去,有两个店员,一年的薪水支出是20万元,每年采购图书的费用是14万元左右,再加上各类税费、水电、维护费用,约1万元,一年支出共计35万多元。这还不算房租这项大头儿,因为这间书店是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下属的书店,房租一直都是报社出,同地界同等面积的房屋租金一年20万元。”这样一间小书店,一年的运营成本就是50多万元,而目前这类小书店的销售收入并不乐观,即使经营不错也仅能勉强维持。

而在市区里,像五环书城这样的小书店还有很多。

一边是小书店无人问津,另一边是大图书馆离家太远,老百姓想看书跑一趟十分不便。此外,部分街道图书馆也存在读者不多的现象。以体育馆路街道图书馆为例,该馆位于东四块玉南街甲11号,由于位置偏僻,很多居民过去看书并不方便,尽管图书馆有上万册书,读者还是不多。

街道图书馆有书,但是辐射人群有限;散布在胡同、路边的小书店地理位置好,图书数量却欠缺,两者是否可以联合,优势互补?北京市东城区积极创新将这些相对分散的小书店变成了免费向居民开放的读书、休闲的小书吧。

文化资源流动起来

北京市东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东城区政府每年有400万元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目前,通过街道申请,区文委为五环书吧配备了电脑,后期还将配置电子读报机,方便读者阅览,书吧变成一个公益性质的服务窗口。

除了资金扶持,街道还拿出了更多资源,“除了原来书店的部分图书以外,街道图书馆会每月集中替换一批藏书。”体育馆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书架上的书看着不多,也就1000来册,但这却是一个流动的书架,会根据读者的借阅情况定期轮换。

赵军又算了一笔账:“如今的书大部分来自街道图书馆以及书店库存书,省下了过去买书的钱,每年14万元。东城区文委配备了电脑,后期还有读报机等电子阅览资源,又是五六万元。再加上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将为我们提供可容纳218人的大型会议室,用于后期举办大讲堂,小型会议室用于举办沙龙,这大小会议室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计费,每次近万元。这些都是我们省下的成本。”再加上东城区文委每年下拨给每个街道专门用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有100万元,这其中书吧也可以得到一部分。

有了这每年几十万元的补贴,社区书吧可以办得有滋有味了。书吧不会一味依靠政府补贴,最终成为政府的包袱,“我们会在书吧配套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手工、讲座、沙龙等活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赵军说。

“后期,将会和更多的小书店达成一致,只要愿意为居民提供免费阅读的服务,我们都欢迎。”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型书店和图书馆不可能像小书店一样穿插分布,分散在居民区的里里外外,整合起这些数量多、个性化、灵活性强的小书店,能为居民提供更多文化活动场所。